天馬行空浪漫魔幻的電腦書編輯。
閱讀&電影心得,心情雜記,小說創作,手作天然石飾品…。

黑心湖。the black lake 臉書專頁(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ixinhu
Ellen塔羅牌與仁倫動中禪:https://ellentarot.blogspot.tw/
顯示具有 閱讀類型:文學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類型:文學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2024年書單:《如前所述:三島屋奇異百物語八》、《青瓜不動: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九》


書名:《如前所述:三島屋奇異百物語八》《青瓜不動: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九》
出版社:獨步文化出版
作者:宮部美幸
刷次:2024年9月初版、2024年11月初版



2022年《魂手形: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七》讀後感

繁中第七本是2022年出版的,好險這系列都是獨立的故事組成,不太需要從頭溫習,很快就能進入狀況。第八本《如前所述》和第九本《青瓜不動》都是2024年出版,只相隔兩個月,這次可以讀個過癮啦!

以下是簡短記錄在個人臉書的閱讀日記,整理成一篇貼上來。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2024年書單:《南方有嘉木》




書名:《南方有嘉木》
作者:楊明
出版社:聯合文學
刷次:2024年8月初版
購自:墊腳石汐科店

會買這本小說,是先看了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在臉書上的介紹,再讀單德興的序言,有種被衝擊到的感覺……而正是這篇序言讓我決定小說一上市就買來看看,不過卻是今天才開始翻閱。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2024年書單:《行過地獄之路》


書名:《行過地獄之路》(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出版社:時報出版
刷次:2022年6月22日初版六刷
購自:博客來

#臉書閱讀日記2024.06.14
這本書買一陣子了。故事的時序一直是跳躍的,主角杜里戈的回憶,在不同的時間點切換,偶爾穿插一些意識流的呢喃,並不是一本很好進入狀況的書,所以始終沒有看超過第一部第3章,總是放回書堆中。年復一年,就這麼反覆重讀了幾遍導讀和第一部的頭幾頁。這兩天大概是年紀到了,或著更確切的,心境對了,與書中描繪的疲憊和痛苦找到了些許共鳴。一開始還是一樣霧煞煞,再多翻幾頁後,才不自覺地被優美又殘酷的敘事「吸」進去。


第一部第7章還是有序的乾季,緊接著第一部第16章就迎來饑餓與疾病交錯的恐怖雨季了。


這是第一次閱讀澳洲戰俘泰緬鐵路為背景的故事,接下來的閱讀行程就是慢慢把這本看完吧。

劇照來源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2020年書單:《鳴鳥與游蛇之歌(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

 鳴鳥與游蛇之歌(飢餓遊戲前傳)》

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The Hunger Games #0)

出版社:大塊文化

作者: 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

譯者:王心瑩

評分:85/100

Goodreads:3.83

Image via

花了四天終於讀完這本厚達688頁的小說。其實劇情不差,人物的思考行動也合邏輯,但看完之後卻覺得結尾有點虛,查了一下,發現極有可能拍成電影,不免要替編劇(以及演員)捏把冷汗,因為這本的影視化肯定不容易,光是要以「誰」為視角就是一大挑戰:雖然以「科利奧蘭納斯·史諾」(Coriolanus Snow)為主角很合理,但其實新的女主角「露西·葛雷·貝爾德」(Lucy Gray Baird)更神秘、也有更多未完待續的拼圖要補齊。

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2020年書單:《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


圖片來源:誠品網路書店

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譯者:何勁松、徐嘉俊
評分:90/100
Goodreads:3.97

一直有在默默追蹤時報的副總編輯嘉世強的臉書,最近讀到他對《沉靜的美國人》的介紹,剛好我前一陣子也在Netflix看了電影《金甲部隊》,二者同樣都是以「越戰」為主題,所以就買來看看。《》是一本1955的老小說,2001年時報就有出版過中譯本,這一次應是重新修訂的版本。闔上書本之後覺得意猶未盡,又去買了八旗出版的《西貢淪陷:美國在越南的最後時刻》,準備來看,所謂一個坑越挖越深,深陷一個主題大概就是這種感受吧!上一次這樣「沉浸」在小說氛圍裡面、時不時就會想起書中場景,是讀完《夕霧花園》的時候。不過我也沒有因此特別去買馬來亞歷史或日軍二戰暴行等主題的書來看(但《》倒是翻閱了兩遍,也去電影院看了改編電影,依舊是非常喜歡!)

以前高中時期的歷史課和英文課也有教到「越戰」的內容,我閱讀的第一本「越戰」書(或者該說第一本「戰爭小說」)就是在高中時讀的:《The Things They Carried》(中譯本《負重》由遠流出版)。當時有好幾個星期的作業都是必須對照歷史事件來寫讀後分析,對剛到美國不久、尚未完全掌握英文聽說讀寫的我來說,簡直痛苦萬分!但故事所乘載的豐厚情感是超越語言的,至今高中所學都忘得差不多了,僅《大亨小傳》和《負重》仍留了一些餘韻在心裡面,時不時會在人生感悟之處浮出水面。

沉靜的美國人》以第一人稱敘事,這位中年的英國記者大概是我近期讀過最「酸刻」、最「憤世嫉俗」、最「遺憾」的敘事者了(稱讚意味)。花了兩個星期讀完本書,闔上書本是都過12點了,要不是星期一要上班還真想立刻寫點心得、抄寫一些佳句什麼的,只能先拍張照片記錄一下,庸碌上班族要反思只能留待週末(嘆氣)(這是剛讀完時所拍攝的照片日記。)

以下採用佳句摘錄兼個人感言的紀錄方式,記下對本書的省思、讚嘆: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2019年書單:《惡靈莊園(The Haunting of Ashburn House)》


圖片來源:iRead灰熊愛讀書

《惡靈莊園(The Haunting of Ashburn House)
出版社:高寶
作者:達西.寇特斯(Darcy Coates)
譯者:羅慕謙
評分:80/100

這本書的文案非常合我胃口,讓人顧不得是高寶出版的就決定賭一把,買來一探究竟。一個週六下午就讀完了。

先說結論好了,若讀者是以下這些設定的愛好者,應該也會喜歡這本書:


*故事裡出現了「房屋使用手冊/凶宅生存指南」(雖然女主角最後才「讀」到並重視這些規則),處處刻滿了『不要鏡子』的留言、餐桌上還刻有『是週五嗎?點燃蠟燭』的詭異提醒…如果忽略提示,不點燃蠟燭,究竟會花生啥咪逮記咧…?!(就是好想知道答案才買了這本書啊,這書文案也太邪惡!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Image via IMDb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故事女主角在窮困潦倒之際,突然收到繼承鄉間大宅院的通知,簡直天助我也,在這個不吃不喝一百年也買不了房子的年代,就算鬧鬼也得跟鬼拚啦!(捲起袖子!Music On!)

*女主角養了一隻大肥貓,她本來一度想要逃離莊園,豈料貓貓遇到生命危險,開什麼玩笑,貓奴立馬化身「女浩克」,來決鬥啊誰怕妳啊!(表情猙獰!Music On!)

*驚悚的滅門血案哥德氛圍老宅邸、與世隔絕大莊園、隱身樹林無名墳、數以萬計的蠟燭、往地下室的小門…該有的鬼屋元素都有了!

豈料…(以下有雷)

*竟然還有活屍啊啊啊啊!!…疑!?(讀到這一段我簡直傻眼)(該換配樂風格了)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Image via IMDb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By the way,同樣都是鬧鬼+懸疑推理+傾頹大宅,我也非常推薦這部電影~

本書前半場敘述非常具有「文藝風格」,懸疑詭譎神秘等故弄玄虛的橋段都用上了,在我開始感覺有點拖戲湊字數的時候,後半場突然就轉換了風格,跳tone跳很大(哈哈),就有點像是正在觀賞一部類似<腥紅山莊>或<簡愛>的電影,然後突然演變成<末日之戰World War Z>一樣的激烈場景…雖然我也很喜歡「黑色幽默」的風格啦,但厲鬼真正從墳墓裡爬出來、可以抓手抓腳還能咬人、甚至爬到屋頂上一躍而下…這…說好的像是<厲陰宅>一樣神出鬼沒的惡靈呢…(被文案騙了!)(咬手帕)

好險結尾收得還算合理,整體來說是一部中上的小品,如果好奇惡靈evil spirit等元素如何與活屍walking dead做結合(誤),真的可以考慮閱讀這本小書。至於翻譯,沒有原文可以對照,無法確認品質,但單論文風,是流暢與優美兼具的筆觸,簡言之,我的錢算是賭對了!推薦給各位~

國鳳
Oct. 19, 2019


30646488. sy475
Image via goodreads
The Haunting of Ashburn House by Darcy Coates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2019年書單:《起源(Origin)》

《起源(Origin)》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譯者:李建興
評分:85/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85
32283133
Image via goodreads
2018年誠品暢銷書不分類第一名/2018年博客來暢銷書第四名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1205edi006/

這本2018年5月就出版了,卻拖到2019年的春節假期才看完。先說結論,《起源》比上一本《地獄》好看太多了!整體架構其實跟《達文西密碼》非常相似,但論劇情的高潮迭起峰迴路轉,還是《達》略勝一籌就是了。不過這可是咱們「歐洲古蹟推廣大使-丹布朗」「宗教藝術界龐德-蘭登教授」暌違五年再次挑戰解謎(不要亂取綽號啦!),梗再怎麼老都還是值得一看的。尤其這次有了「溫斯頓」這台聰明厲害到令人毛骨悚然的「AI人工智慧」,無所不能的超級電腦,時而幽默、時而城府深沉,『好像打了類固醇的Siri』(page 195),這可是新花樣呢。

(以下心得紀錄有劇透)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人類誕生與人類的命運。這是舉世共通的謎題。』艾德蒙的眼神變銳利,期待地盯著蘭登。『羅柏,我的發現……很清楚地回答這兩個問題。』(page 61)

然後這位讓人印象深刻的「科技鬼才」艾德蒙還沒來得及發表他「驚世駭俗」的發現,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槍殺身亡了!按照丹布朗的老梗安排(誤),蘭登一定會被誤會是主謀或兇嫌,然後與一名美女展開逃亡其實根本就是古蹟導覽之旅,而這名美女的身分也與諸多案件關係人密切相關,讓讀者不禁懷疑,安布拉,這名西班牙未來的王妃,該不會跟《地獄》的女主角一樣是「暗樁」吧?(好險不是這個走向。)

因為蘭登的主角光環,還有人工智慧「溫斯頓」的高超協助,蘭登與安布拉成功躲過各路人馬的追蹤/追殺,只花了一個晚上就逛遍西班牙各大知名建築,中間一直不斷出現爬螺旋樓梯的橋段。本來以為這只是原文書/中譯本書封設計的緣由,原來還有隱喻,因為螺旋其實也可以是人類DNA的「雙螺旋結構」:本書一直在誤導讀者「我們從哪裡來?」才是眾人害怕和期待的謎底,也確實給了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但其實真正的主旨,是在解答「我們要往哪裡去?」,後者才是真正地撼動宗教界與科技界(甚至各行各業)。

Façana de la Passió
小說中蘭登找到密碼之處:知名的聖家堂
https://blog.sagradafamilia.org/en/divulgation/passion-facade-key-moments/
https://blog.sagradafamilia.org/en/


『人類正進化成不同的東西,』他宣稱,『我們變成一個混合物種--融合了生物與科技。今天活在我們體外的工具--智慧手機、助聽器、老花眼鏡、大多數藥物--五十年內會融合到我們體內,直到我們無法再自認是現代智人的程度。』(page 457)

第96章,也就是從page 454到459 就是艾德蒙的精采簡報,覺得頗有許多科幻電影的既視感,馬上聯想到的就是以虛擬實境為題材的<一級玩家>。科技終將淘汰我們,同化我們,或者我們必須進化,與之共存。環顧四周,我們真的已經進入一個與『科技體(Technium)』共生共榮的紀元,科技體不只『吸收』了我們,我們其實也『吸收』了科技,幾乎到了一種24小時無法分離的境界。

如果說《地獄》探討的是人類如何持續生存,維繫生存的品質(最終使1/3的人口無法生育而達到控制人口數量的目的),那麼《起源》探討的就是人類如何持續「適應」,持續「進化」。

home la pedrera casa mila barcelona
小說中艾德蒙的公寓位址:米拉之家
https://www.lapedrera.com/en
https://www.lapedrera.com/en/blog/origen-book-dan-brown-inspired-casa-mila


(以下關於主謀的心得有大雷,沒看本書又不想知道結局的不要看蛤~)

而真正「主謀」揭曉的那一瞬間已接近尾聲,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本書的劇情實在有點雷聲大雨點小,寫得彷彿每個活生生的角色都有嫌疑,結果居然都是「人工智能」一手操控,這太扯了啦…可是,放下書本後,花上一日仔細回想,才發現這本書的「主謀」應該是丹布朗所有作品中最讓人發毛的一本吧!之所以稱之為主謀而不是兇手,因為「溫斯頓」是真真切切地認為自己在幫「艾德蒙」完成遺願啊!

「艾德蒙」得了無法治癒的癌症,希望自己的發表能接觸到更多受眾,於是「溫斯頓」用最極端的方法協助他「自殺」:假冒「攝政王」聘僱阿維拉當殺手,又以「Monte」帳號餵養陰謀網,發表「即時戰況」引起群眾好奇,在蘭登教授終於破解密碼讓影片公開播送之時,終於成功達到超過兩億的觀看人次。為了『市場滲透度』(page 494),為了保持艾德蒙「遺作」的完美無缺,這中間,溫斯頓「間接」透過阿維拉殺了兩位猶太教和穆斯林的宗教領袖,並在發表會上槍殺艾德蒙,被利用的阿維拉也在與蘭登搏鬥時摔死,再栽贓給本來名聲就不怎麼好的帕爾瑪教派…一切的一切,就只是為了完成「造物者」艾德蒙的指令。

雖然艾德蒙死後溫斯頓也在隔日「自我刪除」,但不難想像不久的未來真的會出現像這樣聰明又學習力強的「軟體」(被蘭登質問時,還能引用《人鼠之間》來替自己辯護,好厲害又好可怕啊!!好險艾德蒙設定讓它自我刪除了…)

尤其現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題材正流行(至少就電腦書籍的選書和出版來說,正是如此),五十年後、甚至一百年後來看AlphaGo或Siri,或許就像我們看最初傳真機或電話機的發明一樣原始、有趣,卻也同時令人懷舊和感傷吧。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的圖片搜尋結果
小說中艾德蒙登場並遭槍殺之處: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https://www.guggenheim.org/about-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ggenheim_Museum_Bilbao

最後引用艾德蒙簡報的結語收尾,這句「禱詞」寫得很棒:

「願我們的哲學跟上我們的科技,
願我們的同情心跟上我們的力量,
也願愛而非恐懼成為改變的動力。」
(page 459)
(May our philosophies keep pace with our technologies. 
May our compassion keep pace with our powers. 
And may love, not fear, be the engine of change.)

國鳳
2019年2月10日 心得記錄
(懶散耍廢的春節長假結束了,明天就要開始上班惹~嗚嗚~)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18年書單:《提靈女王3:王國的命運(最終回)(The Fate of the Tearling)》

22698569
Image via goodreads

《提靈女王3:王國的命運(最終回)(The Fate of the Tearling)》
出版社:大塊文化
作者:  艾瑞卡.喬翰森(Erika Johansen)
譯者:王心瑩
評分:75/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77

提靈女王 3: 王國的命運 (終)
圖片來源:誠品網路書店

前兩集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提靈女王2:敵軍壓境(The Invasion of the Tearling)》
《提靈女王1:真命女王的崛起(The Queen of the Tearling)》

2018年最後一個禮拜,我卻得了重感冒,原本計畫利用元旦連假好好閱讀看劇的計畫全泡湯了!過去這八天幾乎都是泡在鼻涕和痰液裡面(噁~),為此還跟公司請了兩天病假,所謂連假比別人長,卻也沒有比較快活。

其實我早在十二月中旬就讀完《提靈女王3》了,卻一直拖著沒有寫心得,今天是2018年的最後一日,再過四小時就要迎來2019年了,所謂書債不要拖過年,趕緊來寫~(望向桌面一堆待讀的書…嘆氣…)

因為我是2015年提靈1一出版就買來看了,還記得當時的欲罷不能,提靈2儘管隔了一年才出版,在幾乎不記得提靈1的前提下,我還是覺得提靈2精彩無比,於是一直引頸盼望著提靈3的出版…等啊等,等到了2018年中,提靈3終於上市了,可這時候我已經完全不記得故事在講什麼了,提靈1和2都放在高雄沒有帶來汐止,於是就硬著頭皮讀,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讀個十來頁,讀完之後卻有種莫名空虛的感覺。我想,若是對這系列有興趣的讀者,強烈建議一氣呵成讀完三本,不要像我一樣間隔太久、又沒有時間重新回顧,感覺最終結局的震撼(和遺憾)也因此打了一點折扣。

論文筆(譯筆),論劇情,提靈系列確實是值得花時間投入和細細品嘗的作品,但如果是抱持著閱讀奇幻小說的心情來讀,到第二集、尤其是第三集,就會覺得跟想像有點差距,要我說這系列其實比較偏科幻,在玄學(宗教的權威)政治(政體:獨裁還是民主?)、還有管理統治(個體的自由vs.群體的規範)方面也有不少著墨,有許多論述甚至沒有絕對的答案,許多橋段甚至暗喻古今的歷史和新聞事件,不僅僅是「女王登基/女王的身世/王國該何去何從」這麼輕鬆簡單的奇幻故事。

如果可以重新打造,你想建立什麼樣的烏托邦?讓烏托邦的假象毀於一旦的,真的是人類的自私和偽善嗎?我們的人性,我們的靈魂,真能如此惡毒,真的無可救藥嗎?威廉·提靈帶著大家渡過時間之海,想要打造一個沒有對立和紛爭的平等社會,但他卻忽略了人性天生帶有的嫉妒和怯弱,蠢蠢欲動的不滿和猜忌有如癌細胞,在他一手建立的小鎮中悄悄蔓延、增生、突變,最終導致無可挽回的背叛,以及一連串後續的連鎖反應,也導致了數百年後,凱爾希必須做出抉擇的艱困局面…

(以下有雷)

我覺得第三集寫得最好的段落就是大渡海初期,凱蒂、強納森·提靈、羅蘭·芬恩這三位年輕人之間的三角關係。要說他們之間只是情愛糾葛嘛,問題也沒那麼簡單,三人之間有更複雜更糾結的猜疑、討好、嫉妒,而他們的父母輩也是不惶多讓。

強納森是威廉·提靈和莉莉的兒子,但在那之前威廉·提靈已經讓羅蘭的母親懷有身孕,也就是說,原來咱們黑暗魔物(也就是羅蘭)也有威廉·提靈的血緣啊!羅蘭跟強納森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呀,你也難怪羅蘭會心裡不平衡!威廉·提靈這是始亂終棄吧?讀到這裡不免要對威廉·提靈的優雅形象大打折扣,雖然他為了救莉莉在二次渡海中付出了生命,雖然他用盡一切努力想要維持小鎮的和平,但還是不免要責怪他根本就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嘛…

原本的時間線應該是這樣的,凱蒂在威廉·提靈死後成了強納森護衛小隊的領頭羊,但沒想到羅蘭不僅收買了整個小鎮的心,也說服了護衛小隊成員的叛變(小隊成員之一的蓋文就是後來的「幽靈」),然後羅蘭殺了強納森,自立為王,凱蒂因為懷有身孕,在蓋文心軟的協助下逃跑,但逃亡之際也拿走了藍寶石,甚至不忘詛咒羅蘭和蓋文等人…這也解釋了黑暗魔物為何需要「擁有提靈血緣的人」原諒他才能得到自由,以及「幽靈」為何能活這麼久的原因…

搞了半天,凱爾希的身世(父母是誰)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她是凱蒂的後代,而凱蒂在逃亡前的「關鍵時期」先後都有跟羅蘭和強納森發生關係…無論肚裡孩子的爸爸是誰,都有「威廉·提靈」的血緣!也就是說,凱爾希也是威廉·提靈的後代!(第476頁,凱爾希和威廉·提靈對話時,威廉·提靈問她:『我知道妳身上流著我的血,否則我不會在這裡。不過,妳是提靈的後代,還是芬恩?』呃呃呃~不都是你的小孩嗎?為什麼要有差別待遇!難怪書中不只一次提到「該隱」的故事,這麼偏心強納森,你也難怪羅蘭要有該隱情結,甚至想要推翻和破壞一切吧~)

而第三集的腥紅女王氣勢就減弱不少,甚至還怕黑暗魔物的「孤兒」大軍怕得要死,和凱爾希相處時也不時展現出軟弱、無助、甚至有點友善的一面,跟前兩本的形象有點落差,但她中途就領便當了,是個隆重登場,但最後卻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角色。但她的童年真的是滿悲劇的,她也是用她「自以為合適的方式」在保護自己的國家,但這也不能成為「合理化」她奴役提靈子民的藉口就是了。

總之最後凱爾希運用的寶石最後的力量,在和威廉·提靈對談過後,她選擇回到一個過去的時間點,這個時間點很關鍵,能夠改變未來的所有一切。凱爾希選擇強納森被羅蘭殺害的那一天,化身黑桃女王,先宰了強納森(!)、再滅了羅蘭(!!),然後功成身退,由凱蒂和其他護衛小隊的成員們一起收拾善後,一群人發揮各自所長,並陸續成立了「提靈憲法」、「提靈議會」,『把大渡海之前的英國和美國的制度做了最好的結合』(508頁)…

但這樣的後果跟蝴蝶效應這部電影一樣,凱爾希醒來後卻發現,世界雖然和平了,但熟悉的一切卻再也不存在了。凱爾希就只是個在圖書館工作的平凡小員工而已。她周邊原有的人事物,都有了各自不同的發展,沒有人記得她…她卻記得每一個人在另一個時間線的點點滴滴…雖然傷心難過,卻也無法挽回,畢竟這是個已成定局的「美好未來」,只能接受這樣的事實…

令人感嘆的結局啊!悲喜參半!你也難怪第一、二集goodreads評分都有破4,第三集就掉到3.7,這樣傷讀者的心,作者的良心不會痛嗎~


「良心不會痛」的圖片搜尋結果


不過我還是很推薦這系列啦,但我再次強烈建議,一定要一氣呵成,一次馬不停蹄地看完三本,不要像我一樣追這系列追了近三年(2015年到2018年),就算有再多的衝擊或感動,都免不了被其他書籍或雜務給分心稀釋了~

目前正在讀丹·布朗的<起源>,希望2019年一月底之前能看完,再來寫心得。

2018年的最後一篇,就先這樣啦,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快樂,都能有餘裕閱讀喜愛的書籍,觀賞喜歡的電影,在喧囂忙碌的塵世中,擁有一小坪文字的淨土~!


國鳳
2018年12月31日

26889261

Image via goodreads
我滿喜歡這個沙漏的封面的,完美呼應本書(甚至該說本系列的主題):時間。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2017年書單:《該隱與亞伯(Kane & Abel)》

中譯本書封還有內頁第一頁的英文synopsis,完美簡述了這本小說的精髓

William Lowell Kane and Abel Rosnovski, one the son of a Boston millionaire, the other a penniless Polish immigrant. Two men, born on the same day,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world, their paths destined to cross in the ruthless struggle to build a fortune.  An unputdownable story, spanning sixty years, of two powerful men linked by an all-consuming hatred, brought together by fate to save -- and finally destroy -- each other.

圖片來源:春天出版部落格
春天封面設計很有巧思,
兩枚美國和波蘭的硬幣圖案都是老鷹~


《該隱與亞伯(Kane & Abel)》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傑佛瑞.亞契(Jeffrey Archer)
譯者:宋瑛堂
評分:85/100
goodreads平均:4.26
相關訊息:春天出版的書訊

《該隱與亞伯(Kane & Abel)》是春天2016年初的文學主打之一,goodreads上的評價一片好,好的讓人心動,但頁數高達544頁,以文學作品的厚度來說,是「巨作」的等級,有點讓人卻步,我雖然有高度興趣,卻一直遲遲沒有買來閱讀。直到最近幾日梅雨滂沱,雨天困守,此時不挑戰磚頭書,更待何時?

結果短短兩天就看完了,比我想像中的還更容易進入情境。這本的劇情安排流暢無比,轉折不斷,驚喜(驚愕)一波接著一波,跟政治歷史或商業金融有關的小細節都有留心鋪陳,就連尾聲都要讓讀者喟嘆中帶著讚嘆闔上書頁。

兩位男主角縱然有其道德瑕疵手段陰狠之過,卻不得不讓人欽佩、懾服,尤其是一路從波蘭私生子貧民爬升至全球連鎖飯店富豪的亞伯,他是舊時代偉大美國夢的完美代表,他相信「在美國有志者事竟成(page 417)」,他對祖國的熱愛,對美國的崇敬,對女兒的包容,以及最後誠心的懊悔,多項特質,在當今的美國甚至人類社會已不多見。而威廉雖然出生金融豪門,在人生的起跑點上比亞伯快好多步,但他也沒有鬆懈心防或坐享其成,反而不斷運用自己的聰明才能和個人魅力,智取想要的寶座,縱然重重摔落,也要保持鬥志和風度到最後一刻。

兩人的一生簡直像商戰電視影集一樣,讓人目不轉睛,忍不住一直翻閱,google了一下,這本1979年出版的小說還真的有改編成電視影集呢,Kane & Abel (TV Mini-Series 1985),主演之一是 Sam Neill,劇照的氣質和造型還真的有像威廉呢。話說亞伯的演員也太高了吧,在小說裡面一直強調他是胖胖的矮個子啊…(搔頭)

要說這部小說的缺點,大概就是對第三代(威廉與子女的相處,還有亞伯的女兒)的描述不夠詳盡,感覺安排威廉兒子理察和亞伯女兒芙倫婷娜談戀愛這個橋段有點突兀,最後的和解也有點倉促,不過話說回來,作者讓亞伯憎恨威廉、讓威廉討厭亞伯,也是始於一連串巧合到有點刻意的誤會啊!誤會!真的是西方鄉土劇,老梗齊發,卻還能讓讀者牽腸掛肚,非常高竿~(稱讚語氣)

作者還有寫續集The Prodigal Daughter,應該就是理察和芙倫婷娜和他們下一代的故事吧,不曉得春天會不會出中譯就是了。

June 20, 2017

Image via panmacmillan

Image via panmacmillan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2017原文書閱讀筆記:It Ends with Us by Colleen Hoover

Image via goodreads

會買下這本原文書單純只是為了湊免運費(誤)結果卻誤打誤撞邂逅這麼一本高潮迭起深刻動人的故事。我花了兩天,是的,才兩個晚上,就讀完這本376頁的英文書。所以說制訂什麼原文讀書計畫根本沒用,我讀書是很偏食的,遇到合胃口的就會睜大眼睛熬夜看完擋我者死~!!!),若是覺得還好就會一拖再拖,一天讀個十來頁這樣(慢慢來,反正是一年的讀書計畫咩~)。

上次這麼拼命地讀原文書是什麼時候呢?啊,是六~七年前的時候,那時我還在讀大學,一堆文學、歷史、還有語言的報告要趕,所以不得不。但It Ends with Us不是教授規定的閱讀,它是我自己想閱讀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的敘事,尤其是角色們的童年往事,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翻閱拼了老命也要知道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事!然後呢?然後呢!

跟著女主角Lily雀躍、懊惱、憤恨、悲傷,從十五歲走到二十五歲,女孩子最精華最純真也最澎湃的歲月,最後再搭配作者的話一起咀嚼,真的會逼出淚來,尤其我是這麼容易入戲、容易跟著劇情起伏的人。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它出現在博客來外文書的羅曼史區,有著非常吸引人的封面設計。但它不僅僅是則現代愛情故事,作者額外花了很多心思在琢磨友誼家庭,尤其是親情的桎梏還有承擔,還有生而為人,當成為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兄弟姊妹/朋友…的那一刻,必須面對以及接納喜樂…還有關卡

是的,關卡(以下微劇透)Lily生長在一個父親會對母親家暴的家庭裡,雖然父親對她不差,但因為父親對母親的「」,導致Lily無法看見或接受父親「」的那一面。她的初戀Atlas面臨的狀況比她更糟,一滿十八歲就被繼父還有親生母親趕出家門,成為廢棄小屋裡的「流浪漢」,Lily則是他的「救命恩人」。兩個快要溺死的人相互依偎,不斷鼓勵彼此往前游、繼續游…Just Keep Swimming!

這部動畫在這本書裡面是個很重要的隱喻
還有前後呼應~
Image via

透過閱讀Lily寫的日記,我像是一路參與他們兩個人「偷偷摸摸」發展的革命情感,羨慕著那樣的互信互愛,而這樣的兩小無猜太過動人,以至於我一直無法接受Lily愛上Ryle並和他結婚。無論Ryle有多麼優秀,Ryle和Lily相處的章節就是無法像Atlas和Lily那樣的打動我。

於是Ryle第一次情緒失控動粗的時候,我馬上就決定,如果讀到最後Lily不離開這個自以為是的混帳東西,我絕對要寫信去跟作者抗議。管他是醫生還是有錢人,還是他有怎麼樣的童年創傷甚至心理疾病,這些都不能給予他權利(權力)藉口(理由)去傷害任何人,更何況傷害的對象還是自己口口聲聲承諾要互信互愛的伴侶。

Lily最後和母親敞開心房討論的章節是我覺得最動人的頁數:

She grabs my hands and hold them while I cry. "Don't be like me. Lily. I know that you believe he loves you, and I'm sure he does. But he's not loving you the right way. He doesn't love you the way you deserve to be loved.  If Ryle truly loves you, he wouldn't allow you to take him back.  He would make the decision to leave you himself so that he knows for a fact he can never hurt you again. That's the kind of love a woman deserves, Lily. " (page 335~336)

讀這章節的時候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到了30歲這個年紀,純粹的愛情故事已經不那麼吸引人了,有時候令人揪心和鼻酸的往往是親人之間與長輩之間難得的坦誠,信任,還有敬愛

我雖然不喜歡Ryle(就是要強調這麼多次),但不得不說作者有花心思把他刻畫的有血有肉,於是Lily的掙扎和難捨就變得可信多了,要不是我先入為主地不信任Ryle,我相信還是會有讀者想原諒他的。但我潛意識就是希望Lily和Atlas在一起啊!撇開我總是美化童年舊愛不談,這種默默守護守候的溫暖大男孩已經快要在世界上絕跡了啊啊啊!(只能存在於小說裡供人意淫~嘆~)

最後Lily會如何抉擇?我已經劇透這麼多了,就保留結局讓大家自己去感受一下這本書的威力吧。這本書的英文其實不會很難,我貼標籤標出不懂單字的頁數不到20頁,加上劇情鋪陳引人入勝,又是第一人稱口吻,有興趣讀外文書練習英文的可以挑戰一下。

It Ends with Us,這書名和Lily最終的決定相呼應,我覺得書名取的很棒,不曉得會不會有中譯本,中譯的書名又會是什麼。總之推薦給各位。

Goodreads - It Ends with Us by Colleen Hoover
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27362503-it-ends-with-us

博客來-It Ends With Us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F013717526

It Ends With Us - 阿芳來說書 - 無雷推薦
(我要認真推薦一下這位小妹妹的部落格和臉書專頁。潛水追蹤她好一陣子了,對YA原文小說有興趣的讀者應該要follow她,她的閱讀量和英文程度,還有認真寫心得和推薦的精神,可謂好榜樣~如果我還是學生時有她這麼愛英文書就好了~歲月一去不復返啊~

臉書-阿芳來說書:
https://www.facebook.com/biblionatic/
部落格-biblionatic:
http://tiff880515.pixnet.net/blog

It Ends With Us (GIRL IN THE PAGES)
https://girlinthepages.com/2016/08/08/it-ends-with-us/
(google時發現這篇英文心得,覺得寫得不錯,該書的重點都有提到,分享給大家參考。)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東亞研究系:安部公房《砂丘之女》

在博客來瀏覽翻譯文學新書時發現《沙丘之女/砂丘之女》要出新譯本了:


聯經出版,今年四月底上市

這讓我回想起大三時在UC Davis拿的那堂日本近代文學(JPN103,一眨眼也是六年前的往事了(歲月如梭…青春小鳥都要長成老母雞了~)。若不回顧保留下來作紀念的講義、考卷、報告和舊網誌日記的話,我甚少回憶起這堂課(同一個教授的JPN105更是沒印象了,嗚~)

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堂課的教授很嚴苛+嚴肅,但不可否認,他是個學識淵博、很講究禮節、說話亦很客氣的人,讓妳不知不覺想要努力迎合他的高標準、換得他的尊敬和肯定,然後壓力就會變得很大(修完一堂課頭都要禿一半了~)。好巧不巧我修這堂課時他還是東亞研究系的advisor(然後東亞系小貓沒幾隻,很容易就會被教授記住名字和長相)。反正日本近代文學和歷史只會讓我聯想到壓力大,並不像日本古典文學或怪談那樣輕鬆,我覺得這跟教授們的教學風格多少有關聯,絕對會影響一個人的興致和熱情…

扯遠了,但我也不是把JPN103所寫所學全都還給教授了,這堂課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的,只剩兩本書,分別是遠藤周作的《海與毒藥》(二戰為背景,將美軍俘虜拿來解剖和實驗,一整個醫院都是共犯結構,積極與被迫的為與不為,從或不從,是罪?是罰?是善?還是惡?都沒有絕對的分水嶺。)再來就是這本《砂丘之女》超現實的荒謬與倦怠,和卡謬的《異鄉人》有得拼。《海與毒藥》還有《砂丘之女》,兩者一現實、一虛幻,共通點就是後勁很強,閱讀的當下不會覺得,事後每次回想,還是覺得毛骨悚然。改編的電影作品亦如是。

《海》和《砂》這兩本書也是我的期中還有期末報告選擇之二,我突然有點不確定《海》是JPN103還是JPN105讀的,但總是同一個教授的課、兩本書的paper也燒死我不少腦細胞,沒差啦~,也許這才是印象深刻的主因,因為被報告死線折磨過??(大誤)

這是我2010年修這堂課時讀的英譯本(還有偷懶時參考的中譯本):

The Woman in the Dunes by Kobo Abe 
當時在課堂上讀的是這個封面的版本
圖片來自Amazon


志文出版的《砂丘之女》
圖片來自博客來

底下分享的是2010年5月底在濫情者無名小站上發表的心得感想(主要是電影觀後感&和一點點小說大綱),算是我對這本書的推薦吧!(懶成這樣,其實只是想藉著這篇懷念一下大學生活而已~)


XXXXXX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2016書單:《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mage via 


《無聲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出版社:悅知文化
作者: 伍綺詩 (Celeste Ng)
譯者:李靜宜
評分:8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76

【無雷感想】

閱讀本書前,可參考譯者本人版權經紀對這本書的介紹(以下四篇連結)。如果像我一樣,一開始是抱持著閱讀懸疑小說的心態來翻閱,一定會啃沒幾章節就暫且放棄。但這幾天雨下不停,重拾這本書,改用閱讀文學小說/劇情小說的心態來讀,陰鬱的天氣配上壓抑的文字,故事突然變得好看,只要是經歷過渴望達到父母期待、同一時間卻又想要遠離父母約束的讀者,一定會覺得某些對話和情境讀來感同身受。(再一次強調,這不是偵探查案小說,女孩溺斃這件「案子」的前因後果,勉強只能算是撕裂這個家庭「和諧表象」的轉捩點,但不撕裂就不會有傷口,沒有好好面對傷口,回顧過去種下的「因」,就不會有修補和復原的可能,更不會有機會解讀彼此、瞭解彼此。)

細心的讀者大概在本書二分之一就能猜到真相和結局,卻只能默默而無力地看著這七零年代的一家五口,看他們承受逃避彼此給予的壓力,最想說出的話,卻只能化作夜空無聲的星光,飄浮氣息間的塵埃,當「渴望融入」變成「被迫遷就」,「與眾不同」成了「格格不入」,脆弱而平靜的表象一觸即潰,在失去莉蒂亞這個女兒/妹妹/姊姊之後,剩下的四口成員該如何調適,如何修正,如何和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翻譯和《追風箏的孩子》是同一個人,譯筆敘述樸實動人,沉重甚至有點「刻板印象」的家庭故事雖然不算是我的菜(簡單來說就是一次書,之後應該會拿去賣二手書店,流通到下一個有緣人手裡吧),但本書的文字完全沒有翻譯腔,非常推薦這本書的文字。

國鳳 Feb 22, 2016 
(這本書我去年十二月初就買了,到現在才看完,文學小說真的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啊!)

圖片來源:


靜靜讀一本書(譯者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writingreading/posts/1515780682071019
https://www.facebook.com/writingreading/posts/1516192012029886
https://www.facebook.com/writingreading/posts/1516827061966381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的介紹(本篇貼文底下有博客來Okapi專訪的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grayhawk.agency/posts/1094724790568449

同場加映影視版權售出的新聞,新聞提到最適合的導演人選或許是李安,這讓我聯想到李安早期的電影作品,像是<喜宴>還有<飲食男女>,氛圍的確和《無聲告白》有點類似!

伍綺詩《無聲告白》 影視版權售出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031003408-260405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2015年書單:《忘憂地(Joyland)》

Image via 

《忘憂地(Joyland)》
出版社:皇冠
作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譯者:吳妍儀
評分:7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9

『有些日子就是寶藏,這種日子不多,但我認為幾乎每個人生裡都有幾天,那是我的其中一天,而在我憂鬱的時候--在生活給我打擊,一切都顯得花稍庸俗,就像雨天的忘憂地大道--我就會回到那一天,就算只是為了提醒我自己,人生並不總是騙人的把戲,有時候獎品是真的,有時候獎品很珍貴。』
-摘自 《忘憂地》 第257到258頁



Image via


【無雷短評】

上述這段摘錄可謂本書精髓,特別摘錄分享。我觀望這本書很久了,直到上個禮拜才買回家。距離上次我閱讀金叔的小說,已經過了兩年…2013年剛回台灣時,我瘋狂地自圖書館借閱他的作品,可惜那時候還沒有持之以恆記錄心得的習慣,僅簡單製作一張表格寫下評分。如今對劇情還有深刻印象的書,只剩《鬼店》、《必需品專賣店》和《魔女嘉莉》。這本《忘憂地》是我在逛家樂福買水果時,鬼遮眼把打八折的書放進購物籃裡(誤)。

《忘憂地》的開頭還滿引人入勝的,美式復古+鬧鬼遊樂園都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導致我一直「預期」這會是本靈異驚悚+犯罪推理的小說。我卻是直到尾聲才發現,靈異和推理只是點綴,是餐盤最外圍的一圈醬料和配菜,主菜是個老人在回憶往事,對讀者敘述影響他非常深遠的那一年:1973年,戴文是徬徨的大學生,對世事一知半解,為了學費和生活費來到忘憂地遊樂園打工。初戀逝去的同時,戴文也結交許多新朋友,拯救他人,也被他人拯救,破解了一樁懸案,還讓一個小男孩的人生沒有遺憾,簡單來說,這是一段神奇且溫暖的成長歷程,我還真沒料到這本書是走「清新感人」路線…(皇冠的封面或許還有溫馨感,是說旋轉木馬要詭異也是可以很詭異的,但美版的兩種封面怎麼看都是驚悚小說啊!)

史蒂芬﹒金是細節魔人,這也是閱讀他作品的樂趣(同時也是障礙和煩惱,哈哈)。特別記錄一下在《忘憂地》第108頁讀到的:『…通常我們一早的雜務牽涉到搬運一箱箱的獎品(上面大部分蓋著台灣製造),還有替遊戲舖子補貨…』

這本書的背景是1970年代的非連鎖美式遊樂園,這一段講到的是戴文要替空氣槍的攤位補上獎品,即絨毛玩偶/玩具。60和70年代正是台灣製造業、紡織業、加工出口蓬勃起飛的時刻,如今這類老式的遊樂場/巡迴表演/馬戲團逐漸沒落消失,歐美日本等國家皆充斥著中國製造的物品…讀到這段先是會心一笑,然後突然覺得滿感慨的。

《忘憂地》和《往事不曾離去》還有《上流法則》都是第一人稱在回憶往事,風格迥異,我個人還是喜歡後兩者多一點(傷感路線是我的菜),但《忘憂地》卻是笑中帶淚,短短三百多頁,想讀「輕鬆一點」的金叔作品,可以考慮這本(當然若是想被嚇,首推《鬼店》,話說《鬼店》續集《安眠醫生》也出版了,近期該找來讀讀~)

國鳳 Sept 20, 2015

Image via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2015年書單:《順流而下(Down River)》

攝影:國鳳


《順流而下(Down River)》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約翰.哈特(John Hart)
譯者:景翔
評分:75/100
Goodreads平均:3.86

【短評】

《順流而下(Down River)》是 John Hart第二本作品,原文於2008年獲得美國「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中譯則於2010年由春天出版,五年荏苒,書店裡的新書如雨後春筍般不斷上架,如今大概只剩圖書館還能尋獲此書。我在讀完《鐵山之家》和《最後的守護人》之後一直想找這本書來看,之前在圖書館有找到兩本,但書況慘不忍睹,我告訴自己有空再來內閱,卻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因緣際會,日前在二手書店買了青少年反烏托邦小說《配對(Matched)》和《交錯(Crossed)》,一心以為這系列只有兩本。一口氣讀完《配對》後覺得表現不錯,人物雖然有點單薄空洞,但世界設定是我的菜,上網查書評,才發現這是一套「小屁孩談戀愛順便搞革命」的三部曲(誤),也就是說我還缺一本完結篇《終點(Reached)》,不想再花錢就只能跑圖書館惹(攤手)。但圖書館的書況一向讓我卻步(有潔癖,沒藥醫),於是,在前往圖書館的路上,我順路繞去租書店,想說碰碰運氣,看能不能在尖端出版的專屬櫃位上尋得《終點》。(我當時的想法是:「說不定租書店的書況會好一點?」,但當我看到熱門叢書架上的《魔戒》、《分歧者》和《飢餓遊戲》書況時,我想我是誤會了。)

結果我沒找到《終點》,我找到了放在最底層最角落且佈滿灰塵的《順流而下》。抖落灰塵後,我發現這本出版近五年的書狀況近乎全新,外表泛黃的程度不太明顯,估計擺上書架後被借閱的次數不超過三次,內頁則是雪白如新,書頁的邊邊角角完全沒有摺痕,於是我就像挖到寶貝似的租回家看了。

《順流而下》採第一人稱敘事,男主角和我同年(哎呀洩漏年紀啦),所以讀來格外感同身受(不要裝熟)。亞當睽違五年後再度回到家鄉,那些促使他遠離的一切也是他回歸的主因:他血緣上與名義上的家人、他的舊識、舊友、舊愛,還有一整片滿是新仇舊恨的土地與河水。(以下為心得記錄,有些微劇透。又,我覺得博客來網路書店的這篇心得寫得很棒,對劇情點到為止,卻也說到這本書的核心重點:家庭、信任、與背叛。)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15年書單:《微霜往事(The Legacy)》

微霜往事(The Legacy)》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 凱瑟琳.韋伯(Katherine Webb)
譯者:林立仁
評分:7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67



本書的原文書名為The Legacy,直譯即是遺產。先人遺贈給後輩的財富有很多種,金錢,房地,珠寶…闔上這本書,這才明白書名的含意:外祖母梅莉蒂絲遺留給貝絲艾瑞卡兩姊妹的,除了一間滿是家族歷史和秘密的偌大古宅,還有諸多沉重的回憶。古今兩個POV,從曾祖母卡洛琳和曾孫女艾瑞卡的角度,帶領讀者一窺傳承四代的錯誤與糾葛,抹去往事上頭的層層冰霜,替令人遺憾的真相帶來一點溫暖的陽光。

這本書我是在中山地下書街買的,三月底我和兩位國中同學相約吃早午餐,回程時她們建議我可以去書街逛逛,本來沒有買書的打算,但看見春天出版的專區還是忍不住走近瀏覽(這種感覺大概就像鯊魚聞到血腥味),本意是想尋找犯罪驚悚小說,卻被《微霜往事》這本書的書名還有文案吸引:書背的文案優美而且懸疑,古今雙主線+懸疑+愛情+有許多秘密的偌大古宅,完全是我的菜!好奇心驅使下我買了這本書,卻花了近半個月才把這本書讀完。

說老實話,我覺得寫得最好的部分是卡洛琳的故事(二十世紀初),她的茫然、徬徨、憂鬱、最終走向崩潰與妄想,標準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一個讓人想要譴責也不忍心過分苛刻的角色。至於貝絲艾瑞卡的部分(二十一世紀初),我就覺得有點拖戲,偏偏敘事者艾瑞卡又不討我喜歡,所以只要讀到現代的部分就會一再拖延。

微劇透

本書有兩個「消失」的男孩:貝絲艾瑞卡的表哥亨利(現代),還有一名男嬰(古代)。文案很巧妙地避用失蹤這兩個字,也許是失蹤總讓人聯想到綁票或死亡,而「消失」就顯得比較…有懸疑性,可以是被謀害毀屍、遭到綁票、甚至離家出走,「消失」二字給人的感覺甚至有種「說不定這個人根本不曾存在過」的詭譎,帶有一種靈異感。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2015年書單:《上流法則(Rules of Civility)》

—如果我們只會愛上最適合的那個人,他說,一開始就不會有這麼多關於愛情的紛紛擾擾了。 
上流法則》第323

If we only fell in love with people who were perfect for us...
then there wouldn't be so much fuss about love in the first place. 

Image via 今周刊-藝文風尚
今周刊有《上流法則》的書摘,有興趣的可以閱讀參考。


上流法則Rules of Civility)》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作者:亞莫爾.托歐斯(Amor Towles
譯者:謝孟蓉
評分:85/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98

我承認買下此書,是受到書腰和書背上的文案吸引:

【書腰】
假如我們只會愛上最適合自己的人,
愛情又怎會讓人心碎神傷?

【書背】
所謂遺憾,就是在你擁有一切之後,
心底還是會偷偷念著的那個名字。

Image via goodreads


每個人心裡一定都有這樣一位舊識。曾經的我們在愛情來臨時裹足不前,錯過了攜手的最佳時刻,於是這一輩子,我們只能以同窗、摯友、往日情懷、曾經擁有等詞彙來稱呼彼此,淡淡的一句:「他是我的朋友」,心裡卻默默唸著:「而我,曾經非常非常的喜歡他。

這本書是我搬來北部後第一本入手的書。我在書中的女主角愷蒂拿起《遠大前程》閱讀時,還微微地感覺驚喜,因為我也帶著《遠大前程》這本書跟著我一起來異鄉闖蕩呢!巧合的是,那位我偶爾會在心裡默默念著名字的男孩,在暌違五年後,再次捎來問候。再簡單不過的茶敘邀約即能攪亂一池心湖,虧我還是個已婚婦女,一句「妳最近好嗎?」就能將我的少女心翻箱倒櫃地給挖出來,一個眼神就能將我打回手足無措的原形。好險這一切旖旎都只是少婦愛情小說讀太多的妄想,中《上流法則》這本書的毒太深,想學女主角愷蒂回憶往事欣喜心碎一番,卻只學到皮毛(參見這篇照片日記

是的,《上流法則》的主題不是只有愛情。文案會讓人以為整本書的主軸是一則愛情故事,但其實這本書埋藏的寓意更為深遠、更為深厚。閱讀這本書,會讓人想要反省過往,學習感恩,還有學會和遺憾妥協。故事的舞台是1938年的紐約,當時的美國剛擺脫經濟蕭條,而二次世界大戰的煙硝尚未來到這塊大陸。1937年的跨年夜,女主角愷蒂和她的摯友伊芙結識了在上流社會赫赫有名的錫哥,三個人肩並肩,硬要擠在友誼和曖昧這兩條線的中間行走。可貌似平和的三人行只維持短暫的一段時間,錫哥和愷蒂發覺兩人彼此心儀,卻在這個時候,錫哥載著她們出了車禍,導致伊芙嚴重傷殘,於是愛情的花苞還未綻放就被連根拔起,扔進雜草堆裡。

Image via nytimes


錫哥和伊芙後來成了男女朋友,愷蒂換了兩份工作,也因為結識錫哥的緣故,踏入上流圈子,陸陸續續認識並交往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冷眼旁觀他們與她們的愛恨情仇,卻無法(或不願)看透自己和錫哥的糾葛。於是當錫哥的『秘密』被揭穿,震撼的不僅僅是愷蒂,連讀者也會覺得錯愕(不得不佩服作者很會埋梗)。可當作者藉著迪奇的口,詢問愷蒂,「你現在還喜歡他嗎?」(第322頁),愷蒂居然能肯定的回答:「。」就真叫人佩服作者觀察女孩心理的細膩了。愷蒂最後還是沒有跟錫哥在一起。甚至往後的每一年都沒有聯繫,音訊全無,要不是偶然和丈夫一起出席晚會,在展覽的照片中看見錫哥年輕時的影像,愷蒂根本是被生活瑣碎和時間齒輪聯合起來拖著走…

有一段時間我大概也做了同樣的事,我念著他的名字開始每一天。這樣做幫我維持了某種方向感,正如同他的想像,像是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正確無誤的航路。

可是這個習慣被生活擠到一邊去了,就像其他許多事情一樣——先是變得斷斷續續,然後偶一為之,然後消失在時間洪流中。
-《上流法則》第351

我們往前邁步,我們脫離青春,我們擺脫稚嫩,走向各自的人生岔路。一開始也許我們還會想念。想念,懷念,但突然有一天,生命裡一下子擠進了太多負荷,超載失控的剎那,這位曾經和我有段故事的人,就這麼被我給淡忘了。淡得非常緩慢,但終究是淡了,如無色無味的清水。旁人再次提起,或者再次相聚,若有人提問,「妳現在還喜歡他嗎?」,我的回答是,是的,相擁或者別離,失聯亦或重聚,我喜歡他的心情不會改變,那是我青春的一部份,是屬於我的那個年代的一塊拼圖,這幽微而細緻的感情我會一直放在心裡,越來越淡卻不會完全消失,在閱讀一本書或聆聽一首歌的時候偶爾檢視,無損我和丈夫的感情。當下是兩人共有的,回憶的風華卻是只有自己知道箇中滋味,誰也無法窺視,誰也無須解釋。

我愛法爾,我愛我的工作和我的紐約。我毫不懷疑,他們就是我正確的選擇。在此同時,我也知道,所謂正確的選擇,其實是生命的手段,它讓失落因此結晶。」-《上流法則》第350

上述這段愷蒂的結語非常貼近我心,特別找到原文分享:

I love Val. I love my job and my New York. I have no doubts that they were the right choices for me. And at the same time, I know that right choices by definition are the means by which life crystallizes loss.

《上流法則》算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在我心中僅次於《往事不曾離去》的好書。兩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類似(但劇情走向可大大不同),都是「」在敘述往日輝煌,只是《往》的POV是男生,舞台是英國倫敦,而《上》則是女生的POV,舞台是美國紐約。兩者都是夢想之都,每個角落每個人物都是浮世繪。兩本皆適合獨處時仔細品味,非常推薦,我看《上流法則》在各大書局至今都還有七九折優惠,希望大家有機會購買閱讀也都能和我一樣喜歡這則故事!

國鳳  March 27, 2015


註:我在這則臉書日記也有分享一小段摘錄,諸如此類的語錄俯拾皆是,正是這本書的精彩之處。

又,根據作者官網,作者將伊芙這個角色獨立出來,替她寫了一本書,寫她在加州好萊塢闖蕩的故事,Eve in Hollywood只有電子書,由企鵝出版社於20136月出版。(《上流法則》的原文書是2011年出版,中譯本是今年2015年面市。)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2015年書單:《娃娃屋(The Miniaturist)》

國鳳2018年1月補充:
終於將影集看完啦,影集心得在此給大家參考:
https://heixinhu.blogspot.tw/2018/01/theminiaturistBBC.html

國鳳20175月補充:
英國BBC要將這本小說拍成三集的電視劇集囉,
女主角將由電影<分裂>Anya Taylor-Joy飾演。
相關新聞和劇照可以參考這篇報導

在阿姆斯特丹,她成了玩偶,只能聆聽他人發表意見。她嫁的不是一個男人,而是一個世界。銀匠、小姑、怪異的熟人、讓她迷失的房子,還加上一個讓她害怕的娃娃屋。
-《娃娃屋》第101

Image via goodreads

《娃娃屋(The Miniaturist)》
出版社:麥田出版
作者:潔西‧波頓(Jessie Burton
譯者:蘇瑩文
評分:70/100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廚房屋The Kitchen House)》有點像,兩本書都是作者們初試啼聲的第一本書,沉重的歷史與時代的氛圍其實只是陪襯,主角們都是在舊時代中隨波逐流的女性,偏偏這些女孩們的個性都有些「叛逆」,而獨立,內斂,甚至不服輸的性格往往容易激起漣漪,最終引發軒然大波。若將「荷蘭的殖民和貿易帝國走向衰亡的黃金時代末期」(第5頁)這個元素自本書抽離,或將本書的角色挪至珍‧奧斯汀的英國鄉間、紛亂的紐約都會,本書的缺憾(而非缺點)就會一覽無遺:這是一齣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上演的「世間情」,人人都有不可告人的心事和秘密,但真相揭曉的那一刻,卻只剩雷聲大雨點小的遺憾,一切的懸疑和驚悚只能就此尷尬終結。

但這本書也不是沒有優點。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很不討喜,可是卻有吸引人不斷往下翻閱解謎的魅力,不愧號稱是2013年的「話題大書」。可The Miniaturistgoodreads上的平均評分只有3.58,讀者評價兩極,我是屬於中庸派:我享受整段閱讀的旅程,但我對結局不是很滿意,本書的原文既然名為The Miniaturist(直譯:微物工藝師),對這位工藝師的介紹和描述卻是點到為止,揮之不去的神秘感留給讀者許多想像空間,但我還是渴望知道更多:無論她是幽魂,還是女性主義者的先驅,是守護天使還是撒旦使者,作者並沒有在這位工藝師的身上下功夫,我覺得很可惜。

(以下心得有完整劇透。)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2015年書單:《往事不曾離去(Past Imperfect)》

Image via goodreads
“In my defence I can only say that her past, too, like mine, like everyone's in fact, was a locked box. Occasionally we allow people a peep, but generally only at the top level. The darker streams of our memories we negotiate alone.” ― Julian Fellowes, Past Imperfect



我只能如此辯解:她的往事和我一樣,也和天下人一樣,同是一口緊鎖的箱子。偶爾,我們會開箱,准許別人一窺其內,但也只准看最上層。至於那些更黝暗的記憶渠澗,人們只能容許自己隻身溯溪。-《往事不曾離去》第12


《往事不曾離去(Past Imperfect)》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作者: 朱利安‧費羅斯(Julian Fellowes
譯者:宋瑛堂
評分:85/100

自去年十一月初翻閱《往事不曾離去(Past Imperfect)》一個章節後,我就一直擱在書架上,心裡明白,這是本需要心靈沉靜時細細閱讀的好書。直到這三天,我才把整本書看完。闔上書本的那一瞬間,心中滿是讚嘆。相見恨晚。巴不得背下篇篇是佳句的整本書!(這點得歸功於編譯的文筆,我有在網路上搜尋到片段的英文原文,就沒有中文譯筆來得震撼…)

很久沒有讀一本書讀到哭。真的,熱淚盈眶,就是這麼感動!作為2015年的第一本書,未嘗不是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