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浪漫魔幻的電腦書編輯。
閱讀&電影心得,心情雜記,小說創作,手作天然石飾品…。

黑心湖。the black lake 臉書專頁(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ixinhu
Ellen塔羅牌與仁倫動中禪:https://ellentarot.blogspot.tw/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東亞研究系:安部公房《砂丘之女》

在博客來瀏覽翻譯文學新書時發現《沙丘之女/砂丘之女》要出新譯本了:


聯經出版,今年四月底上市

這讓我回想起大三時在UC Davis拿的那堂日本近代文學(JPN103,一眨眼也是六年前的往事了(歲月如梭…青春小鳥都要長成老母雞了~)。若不回顧保留下來作紀念的講義、考卷、報告和舊網誌日記的話,我甚少回憶起這堂課(同一個教授的JPN105更是沒印象了,嗚~)

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堂課的教授很嚴苛+嚴肅,但不可否認,他是個學識淵博、很講究禮節、說話亦很客氣的人,讓妳不知不覺想要努力迎合他的高標準、換得他的尊敬和肯定,然後壓力就會變得很大(修完一堂課頭都要禿一半了~)。好巧不巧我修這堂課時他還是東亞研究系的advisor(然後東亞系小貓沒幾隻,很容易就會被教授記住名字和長相)。反正日本近代文學和歷史只會讓我聯想到壓力大,並不像日本古典文學或怪談那樣輕鬆,我覺得這跟教授們的教學風格多少有關聯,絕對會影響一個人的興致和熱情…

扯遠了,但我也不是把JPN103所寫所學全都還給教授了,這堂課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的,只剩兩本書,分別是遠藤周作的《海與毒藥》(二戰為背景,將美軍俘虜拿來解剖和實驗,一整個醫院都是共犯結構,積極與被迫的為與不為,從或不從,是罪?是罰?是善?還是惡?都沒有絕對的分水嶺。)再來就是這本《砂丘之女》超現實的荒謬與倦怠,和卡謬的《異鄉人》有得拼。《海與毒藥》還有《砂丘之女》,兩者一現實、一虛幻,共通點就是後勁很強,閱讀的當下不會覺得,事後每次回想,還是覺得毛骨悚然。改編的電影作品亦如是。

《海》和《砂》這兩本書也是我的期中還有期末報告選擇之二,我突然有點不確定《海》是JPN103還是JPN105讀的,但總是同一個教授的課、兩本書的paper也燒死我不少腦細胞,沒差啦~,也許這才是印象深刻的主因,因為被報告死線折磨過??(大誤)

這是我2010年修這堂課時讀的英譯本(還有偷懶時參考的中譯本):

The Woman in the Dunes by Kobo Abe 
當時在課堂上讀的是這個封面的版本
圖片來自Amazon


志文出版的《砂丘之女》
圖片來自博客來

底下分享的是2010年5月底在濫情者無名小站上發表的心得感想(主要是電影觀後感&和一點點小說大綱),算是我對這本書的推薦吧!(懶成這樣,其實只是想藉著這篇懷念一下大學生活而已~)


XXXXXX




May 29 Sat 2010
東亞研究系:《砂丘之女》:從大眾與哲學兩種不同的角度切入…


*Long weekend的計畫是把安部公房的《砂丘之女》整本中文版看完。有機會的話,還想複習一下《人間失格》的劇情*

JPN103最後一本小說
再看小說之前,教授先在課堂上給我們看了《砂丘之女》的電影。雖然只有片段,但初步規納,影片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男子和現實生活的脫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現狀感到麻木』,還有『逐步喪失自我(individual identity)的空洞茫然』,估計和小說要表達的意境不會相距太遠吧。

劇情大綱
劇情描述一名男子,因為假日來到偏遠的海邊抓昆蟲,途中必須經過坐落於沙地的一個小村落。他的目的只是想抓到稀有的物種,好讓自己的名字留在昆蟲圖鑑上。回程中,因為錯過末班車,只好留宿當地。由於村落位於一片遼闊無際的沙漠裡,幾乎與世隔絕,沒有電(要靠煤油燈)、也沒有任合現代化的設施(沒有引水設備就夠讓人抓狂的了),有的只是不斷流動的沙粒和刺人的風沙。村人合力將男子『拐』進位於沙坑處的女子家,唯一的出入方式就是靠著攀爬繩梯。村人們把繩梯拿走,將男人囚禁在女子家,從此男子的工作就是負責幫女人剷除不斷往凹處流動的沙。男人想盡各種方法逃跑,但不是失敗、就是因為受傷而被抓了回來。最後男子完全變成女子的『俘虜』,但逃跑的念頭一直沒有從他腦袋裡抹去,這已經成為他渡過漫漫長日的一種希望。日復一日,就算無聊且茫然,至少還有保有一點『想像中的堅持』。最後因為女人懷孕,身體不適,村民合力送她到醫院,留下男子一人在家。因為繩梯沒被收走,所以他又得以離開,來到海邊…

他其實可以逃走,但他突然發現,就算回到原來的世界,他的生活模式與態度其實和在沙地裡是沒什麼差別的,『遲些逃跑也無所謂』,他如是低喃,然後又行屍走肉地回到沙坑的破房子裡了…(看到這裡只想衝進螢幕裡,拼命搖他肩膀:「不要被同化啊,醒醒~~快點跑~~」)

雖然小說簡介、還有教授講課時都有提到『卡夫卡』這號人物,以及『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等西方名詞,但除了『存在主義之外』,我對超現實的了解僅限於繪畫、對卡夫卡更是一無所知。基本上呢,我看這部電影時的心情,和一般群眾觀看藝術電影時『感覺莫名其妙的錯愕』是類似的。有一種看不懂『導演和編劇到底想用這麼詭異而不尋常的setting表達什麼呢』的尷尬。總的來說,如果不是從哲學或文藝的角度切入,我甚至不會聯想到『存在主義』這個辭彙,也不會(想)了解男主角最後沒有選擇逃走、完完全全成為文明社會裡的『失蹤人口』究竟象徵什麼。我只覺得男主角很倒楣,不過就是想抓隻奇形怪狀(又不討喜)的小蟲,結果反而使自己像蟲子般、被一群任性且野蠻的村民抓進「容器」裡關起來,必須承受精神壓力也就算了,體力也要被壓榨…

一切回歸原始,而他,再也不需要名字。

這簡直是太可怕了!看完電影之後我只覺得毛骨悚然,想像一下,某天自己被綁架到蠻荒之地、從此再也回不了溫暖又舒適的小窩,鎮日與沙為伍,沒有網路、沒有電視、也無人可傾訴…去它的存在主義,我只覺得男主角吃飽沒事幹才會跑去抓昆蟲、而這群村民真是太可惡了…(像我這樣分析,這堂課會拿零分)

所以這週末看小說的時候要丟棄以上的偏見,從「思考人為什麼會存在、又為了什麼存在於文明社會」切入,對考試會比較有幫助吧。

-國鳳

附上對瞭解這本小說和電影會有幫助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acidman1985/25235662
http://cynosurehk.blog126.fc2.com/blog-entry-80.html
http://silencemo.blogspot.com/2009/09/blog-post_26.html


XXXXX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廣告一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