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浪漫魔幻的電腦書編輯。
閱讀&電影心得,心情雜記,小說創作,手作天然石飾品…。

黑心湖。the black lake 臉書專頁(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ixinhu
Ellen塔羅牌與仁倫動中禪:https://ellentarot.blogspot.tw/
顯示具有 翻譯練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翻譯練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編輯序/譯者序:《無瑕的程式碼 軟體工匠篇:程式設計師必須做到的紀律、標準與倫理》

這是我在B社翻譯、編譯的第2本作品,耗時4個多月,記錄了好多篇「工作負能量日記」,還因此買了時報出版的《圖靈傳》來看呢!但閱讀進度緩慢,目前還在上冊,也就是圖靈的少年時期,然後又被其他書吸引過去了,哈哈!

以下是收錄在《無瑕的程式碼 軟體工匠篇》中的譯者序。試讀頁能挑選的有限,我希望挑選更多內文讓讀者參考,所以這次就沒有擷取審校序、譯者序或推薦序了。在此利用個人的部落格空間,提供給有興趣購買本書的讀者參考。(審校老師也有把他的審校序放在他自己的部落格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尋他的部落格:https://blog.kkbruce.net/。)

不要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話,單純從一位讀者的角度來看,老實說,《Clean Craftsmanship》並不是Uncle Bob寫得最好的作品,但肯定是他放最多感情的一本。(btw我個人覺得寫得最好而且必看的是《Clean Architecture》。)如果說《Clean Agile》是寫給敏捷社群的情書,《Clean Craftsmanship》就是寫給整個程式設計/軟體開發社群的告白/告解。

《Clean Craftsmanship》其實更像是兩本書合二為一:中間有將近一半的篇幅在講解測試驅動開發(TDD)和重構等技術,這部分我覺得其實可以獨立出來成為一本小書;至於前半與後半的篇幅則是經驗談,我尤其喜歡Part III,總覺得Uncle Bob講得不夠多,應該再寫更多一點,獨立出來成為另一本小書。我特別喜歡與歷史有關的所有描述,可以感覺Uncle Bob寫得迷人,對這一塊也很有興趣,果不其然,他在《Functional Design》後即將於今年底出版的作品,就是一部程式設計史

看目錄就知道,又是一本要查資料查到昏頭的書呢!很想挑戰看看,但B社是否會簽下這本書,或是否願意讓我再次分飾翻譯編輯這兩個角色,未來的一切都很難說。我唯一能說的就是《Functional Design》正在緩步製作中,我初步讀過一遍原文書,是一本徹頭徹尾的技術書(不愛歷史和講古的讀者可以鬆一口氣了),有興趣的讀者請再稍候一下下。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翻譯練習:【第124個故事:麻糬】

Image Source: eat a good life


【第124個故事:麻糬】
翻譯:國鳳

某位治療師與其靈媒被召來處理一位被精怪附身的人。當治療師成功地讓精怪附身到靈媒身上時,牠開口說道:「我不走詛咒害人這個路線的啦!我只是一隻路過這裡的狐狸。我和我的孩子住在附近的墓地,牠們已經餓了很多天了。我想你們或許會有吃的,若你們能給我一些麻糬,我拿了就走!」

事主家人奉上一大盤麻糬,靈媒心滿意足地吃了好幾塊,還不斷稱讚有多好吃。『這女人!』旁觀的人們咕噥,『她只是假裝自己被附身,好多吃幾塊麻糬吧!』

「好心人,你們能否給我些紙,讓我把剩下的打包起來,帶回去給我的家人?」狐狸說道。
靈媒小心翼翼地將麻糬全數包好放入衣袍內,塞到連胸前都是滿的。

「那我告辭了!」狐狸說道。
『走吧,走吧!』治療師說。

靈媒起身的那一瞬間又倒了下去。當她過一會兒再度站起來的時候,她的衣袍內卻空無一物。

這些麻糬居然全部消失了,多麼奇怪啊!

【譯註】
可愛一點的想法就是狐狸媽媽真的把麻糬全數帶回去給小孩吃。跟中元普渡的感覺有點像。驚悚一點的想法呢,就是靈媒的胸口其實有張大嘴,臉上的小嘴吃東西還得咀嚼、吃太慢,要胸腔的血盆一口吃光才叫過癮(伊藤潤二路線)。

這篇被Tyler老教授歸類在Healing這個類別。試想Healing應該除了治療疾病外,也有驅邪的任務吧。

Rice cakes翻成中文可以是麻糬也可以是年糕,但因為是日本玄怪故事,所以選麻糬。

April 27, 2014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翻譯練習:【第96個故事:畫中的馬】

Angel的翻譯練習皆同步發表在黑心湖和First time for everything這兩個部落格。

Image via Wikimedia Commons


【第96個故事:畫中的馬】
翻譯:國鳳

畫師金岡曾在退隱的宇多天皇的宮殿作過許多畫,而當中最傑出的即是一隻繪在牆面上的馬。這匹馬每天晚上都會從畫中跑出來,偷吃附近田地裡的作物。大家都不曉得究竟是誰在搞破壞,直到有人終於發現,這匹繪馬的蹄上每天都會有新鮮的泥土,這才將兩者聯想在一塊兒。金岡立刻將這匹馬的雙眼刮除。從此田野間再無紛擾。

【譯註】

Emperor Uda,宇多天皇,西元887年-897年在位。

Kanaoka
,應是平安時代的畫師Kose Kanaoka,巨勢金岡(用漢語唸這名字…呃…)

這篇超短篇被Tyler老教授歸類在Oddities(怪事)這個類別。讀完後只覺得這匹馬真可憐,不過就是肚子餓多吃幾顆地瓜蘿蔔就要被戳瞎、永遠困在畫中。中國成語『畫龍點睛』也是類似的故事:畫家畫龍栩栩如生,點睛後即直衝雲霄而去,為了把龍留在畫上,就要讓牠盲一輩子,真殘忍。是說這類故事大多是在稱讚(或膨風)畫家的功力,到不是真有靈異事件:你看他多會畫,畫得多逼真,他筆下的動植物都會在夜半無人的時刻活過來開趴作怪!

-國鳳 April 17, 2014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翻譯練習:【第112個故事:相思病】

翻譯練習皆同步發表在黑心湖和First time for everything這兩個部落格。


【第112個故事:相思病】
翻譯:國鳳

從前,有位住在鐮倉的女孩,她深深愛戀著某位男孩,某天,她將自己的煩惱告訴母親。她的母親剛好認識這位男孩的父母,於是立刻安排讓這位男孩偶爾來探望女兒。但男孩卻不理會女孩、甚至幾乎不來探訪。最後這名女孩往生了。傷心欲絕的父母將她的骨灰放進小盒,準備將其送至信濃某個寺廟放置。

不久,男孩也跟著生病了,甚至徹底發狂,大家不得不將他鎖在一個小房間內。某天,他的父母聽見他在自言自語,透過門縫查看,只見兒子與一條大蛇對話。

當男孩往生後,他的屍體被放進棺材內,等著被埋葬在附近的山丘。喪禮當天,大家發現棺木內有一條大蛇,盤繞著男孩的屍體。男孩與大蛇被葬在一起。

在將女兒的骨灰送往信濃前夕,女孩的父母將骨灰的盒子打開,想取出部分骨灰存放在鐮倉某個寺廟。他們卻發現,部分女兒的骨灰已變成多條小蛇,另一部分則逐步變形中。

女孩的父母委託一名寺廟住持替女兒誦經,並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告訴這名住持。這名住持再將這則故事講給他的僧侶朋友們聽。這是在1270年代、也就是這十年內所發生的事。我知道當事人的名字,但我不願將其記錄下來。

【譯註】

這應該是發生在鐮倉幕府時期(西元1192年—1333年)的故事。

就個人偏見,日本古代文學,基本上都是風花雪月,言情是也。相較於古代中國和歐洲,古代的日本男女對性和愛的態度算是非常開放的,尤其是平安時代(西元年7941192年),未婚男女在許諾婚約前多方交換情詩信物、男孩們到處走訪香閨過夜、女孩們引頸盼望至抑鬱成疾,是非常普遍的。這在中國人眼中傷風敗俗的文化在日本逐步引進儒家思想後,漸漸轉趨低調,本來平安時代的女人地位是很高的(見源氏物語和枕草子便知),後來演變成男人主朝政、女人主後宮,風花雪月被憂國憂民歌頌君王等詩文取代,都是引進中國文化害的(誤)

在日本文學中,大蛇常是女人們妒忌、復仇、慾望、扭曲而病態的愛慾的化身,日本有名的能劇劇本【道成寺】(Dojo-ji)就是有名的例子(上圖就是道成寺的示意圖)。當愛成癡,由愛生恨,我將化作大蛇,纏繞愛人之軀,將其束縛,將其勒斃,使其焚燒,使其痛苦,共赴黃泉,永不分離(可怕吧!!!!抖~~~)

道成寺的故事比較長,有三頁英文原文,需要花點時間,有機會再翻譯。

另外,因鐮倉時代佛教興盛的緣故,文末的priest我覺得是佛寺的住持的機率比較高,比較不太可能是日本神道的祭司。再加上女孩的父母要將骨灰分放在兩個佛寺,故pray over the remains應是委託出家僧人。

-國鳳  April 12, 2014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翻譯練習:【第201個故事:兩個極相似的】

有鑒於半個月前面試發現自己英翻中尚可、但中翻英變弱(呃有強過嗎?),從這週開始,督促自己每週練習翻譯,一方面是累積日後面試的作品集,二來也可以持續英文閱讀和書寫的習慣。暫不挑戰平日喜歡閱讀的歐美影劇新聞,打算先從以前大學時讀過的極短篇故事下手。(謎之音:不要過幾天就偷懶只翻食譜啊

從小我就喜歡怪力亂神的閱讀和影視。讓我愛上電影的入門是【大蟒蛇神出鬼沒】和【咒怨】,而讓我愛上閱讀的入門,是兒童版的中國民間故事(小時候讀到年獸吃人只覺得興奮,不覺得恐怖,於是長大後變成Hannibal的死忠粉絲)。

大學時就讀東亞研究,拿過最喜歡、收穫最多的課,是最後一個學期一堂探討日本怪力亂神的電影文學課:每個禮拜都有大量的閱讀和影視需要消化,怪物和怨靈其實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psychoA.I.!讓我充實又愉快地度過大學最後兩個半月的時光~啊~真想念大學生活~(懷念mode

底下這則故事是譯自Royall Tyler1987年初版的Japanese Tales。他亦是將故事從日文翻譯成英文(而我再翻成中文)。英文原文我逐字打在中文翻譯底下。

April 1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