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2025閱讀、電影與影集記錄處~(最後更新:2025年8月9日)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2024閱讀、電影與影集記錄處~(最後更新:2024年12月28日)
1月~2月
電影:Netflix/《查無此心》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2023閱讀、電影與影集記錄處~(最後更新:2023年12月28日)
電影:Netflix/《鋒迴路轉:抽絲剝繭》
電影:Netflix/《淡藍之眸》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2022觀影:《俘虜》(1983)、《滾滾紅塵》(1990)、《異域》(1990)、《異域2:孤軍》(1993)
很久沒有感冒了,距離上次感冒至少3年了吧!日前週末突然開始發燒,當時沒有喉嚨痛,但喉嚨的確有怪怪、卡卡的感覺,所以還是忐忑地做了快篩。好險快篩結果是陰性。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感冒症狀:畏寒、喉嚨痛、鼻塞、流鼻水……欠了3年的免疫負債一次還給妳,直到現在,還是喉嚨有痰卡卡、忍不住想清喉嚨。
喜愛的甜食飲品一碰就咳,但少吃甚至不喝也沒有因此變瘦。這中間還老了一歲,跨過我和昔日友人少女時期最恐慌的那道年紀門檻。她總是說,過了這個門檻就熟透了,熟透了接著就只能腐爛。那麼多年過去了,如今回想起那時候正經八百的分析,卻不免覺得荒謬。還有3、40年要走呢。老公買了我們兩人的生日蛋糕,但當時仍反覆低燒的我看得到、吃不了,只能看著老公吃。想著想著,真令人感傷,唉。
感冒沒有完全好,這幾天經常請假,晚到早退,也算是另一種響應「多休息,適當排休,以維持身心健康」公司政策的體現吧。週末也總是在家休息,看了一些距今3、40年的電影,以下簡單記錄一下心得。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2020電影:《神棄之地(The Devil All the Time)》
昨天看完了Netflix的《神棄之地》,先說缺點吧,這是一部步調緩慢、沉重、黑暗甚至「近乎病態」的電影,如果只是因為喜歡參與演出的眾多大小明星,一開始可能會看得有點痛苦,像我腦公只看了20分鐘就決定放棄、大喊「這群人到底在幹嘛啦,我受不了了!!」 ,決定進房間滑他的手機遊戲,留我一人在陰暗的客廳,沉迷在詭譎的電影氛圍中,看得津津有味(XD)
若能捱過前面近半小時的鋪陳,劇情將從Tom Holland飾演的青年Arvin登場開始變得稍微精彩一些。那些父母輩的「冤孽」再次壟罩Arvin和其沒有血緣的妹妹Lenora:只能以暴制暴的霸凌、近乎執迷的信仰、對色慾與金錢的強烈慾望等等。即便與兄妹倆無關,(命運或天意)也硬要把兄妹倆捲進來,使之受騙、掙扎、墜落,跌入永無止境的悲慘循環之中。
最精彩的對手戲當屬Arvin和新上任的牧師(Robert Pattinson飾演)的「對決」。這兩位之前在2017年的電影《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有合作過,當時已能看出Tom Holland有飾演憤世嫉俗小夥子的潛力,如今在《神棄之地》中,他飾演的Arvin先是為了保護所愛之人而選擇傷人,接著為了「復仇」而決定殺人,在多重心境轉換之際,時而理所當然,時而掙扎無奈,配上他孩子氣的臉龐和身形,格外讓人同情。
Robert Pattinson這次的演出雖然不差(那個南方口音有夠「輕浮」),拐騙小女孩的舉手投足竟能同時流露出「帥氣」和「噁心」這兩種令人矛盾的氣場(只能說我《暮光之城》中毒太深,無法想像他演變態啊),令人聯想到他另一個「浮誇」的反派腳色(《國王》中的法國腔也很令人驚艷),更讓人期待他在新版蝙蝠俠電影中會帶來怎樣耳目一新的表現。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2020影集:天命之咒(Cursed)/第一季S1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2018影集: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2018電影:Sicario: Day of the Soldado
最近忙著螞蟻搬家,從小套房搬到小兩房,忙著忙著,不知不覺部落格都長草了(是說本來就是個自言自語的小園地呀~)書和影集也累積了一堆,沒時間、或者該說沒閒情逸致好好閱覽,心裡實在難過。
回想2015年電影怒火邊界首映時,我還開開心心地去跑去看,好不容易盼到今年八月初續集上映了,卻拖到八月底快下檔才進戲院。影廳只剩小貓沒幾隻,但不減我的興奮和熱情。續集果然沒讓人失望,當然配樂攝影和第一集的震撼相比,還是有點落差,加上續集的商業口味重了一些,探討的問題也更多、更廣、更具爭議(而且沒有絕對的解答)。
曾經在北加州住過一段時間,對美墨邊界的非法移民問題一直都有關注,在當地生活時,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周圍也都有西語裔的身影,當新聞媒體和電影產業放大了他們國度的「窮困」和「罪惡」,在我看來,他們跋山涉水,遠走他鄉,僅僅只是為了一口飯(一口氣)而奮力一搏:在異鄉的夾縫中求生存,求安穩,求子女一個全新的未來…或者留在家鄉,不得不跟著墮落,跟著同流合汙。
撇開道德和政治不談,非法移民的動機就是想「平安」活下來,在台灣成長的我只慶幸台灣算是世界上少數治安和民情都頗「樸實良好」的國家,人民不需要去面對像中東那樣的屠殺戰亂、印度那樣的貧富懸殊(男尊女卑)、墨西哥那樣的毒梟橫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投胎時賭對家庭很重要,賭對國家更重要~
(以下簡短心得紀錄,有劇透)
續集的女孩Isabel就是賭對了家庭(有錢有勢的毒梟爸爸),但賭錯了國家(偏偏落腳在墨西哥),成了美國政府和眾販毒集團爭奪利用的「棋子」,從一開始在女校的理所當然、氣勢凌人,到最後絕望心死、兩眼無神,著實讓人不捨。Matt(Josh Brolin飾演)和Alejandro(Benicio Del Toro飾演)再度攜手合作,但這回兩個人都比上一集要「感情用事」一些,感覺第一集的兩人比較「冷血」,任務也都順順利利的持續進行,飾演FBI小白兔的Emily Blunt根本不是兩位阿北的對手。但這一集兩個人都被戳到「軟肋」,任務甚至出了差錯,只怪利益龐大,牽涉的人太多,難免有「抓耙仔」?導致Alejandro鬼門關前走一遭,Matt大開殺戒(有直升機就是開外掛嘛~),甚至違抗上級命令~!(我也想被Josh Brolin公主抱~~~)(這麼嚴肅緊湊的moment我只意猶未盡那個公主抱,真是沒救了~)
續集開場的超市炸彈案也點出一個美國當前的困境:恐怖份子再也不只是外來的「異邦人」,而是土生土長(或是歸化入籍的)美國公民,強大的軍事武器縱然可以打贏「戰爭」,毀滅「城邦」,統治「國家」,但子彈和砲火該如何擊毀「理念」和「思想」,該如何打贏「貧窮」和「貪腐」?
本來我有點不太喜歡Alejandro「活回來」的安排,認為電影應該收在他帶著重傷駕車駛離的那個場景,讓他領便當,整部片的調性就更黑暗了。但或許是為了第三集的安排,Alejandro奇蹟似地復原了,更神奇地找到那位射殺他的男孩,來了一場「密室會談」,談了什麼是伏筆,留給觀眾想像空間,但這位美國籍的西語裔男孩就是整個美墨難題的縮影:
年紀輕輕就為了金錢、為了得到認可,誤入歧途,多麼可惜!可惜他的父母輩千辛萬苦來到美國,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將小孩栽培成「美國人」,滿心期盼達成「美國夢」,結果小孩長大後卻被困在邊境的兩端。昔日偷渡前來的那條湍急溪流,那片寸草不生的荒漠,那條無時無刻都有巡邏的黑暗小徑…男孩將一輩子卡在兩個國度中間無法動彈,無所適從,成為他人棋局中一顆可以被利用犧牲的棋子。(但Alejandro說想跟他談談未來出路的安排,培育成「殺手」也許會是突破困境的另類出口,但怎麼看都只是走上更黑暗更血腥的不歸路…)
膚淺一點的心得就是Josh Brolin和Benicio Del Toro兩位硬漢阿北在這部片又帥出一個新高度(漫威宇宙的造型根本是在惡搞他們),若是這兩位演員的粉絲一定要去看~
還在意猶未盡Josh Brolin最後那個「救援」公主抱,女孩Isabel在這部片左擁右抱(誤),羨慕忌妒恨!(咬手帕)(查了一下,女孩也有演變形金剛5的一個小角色,我完全沒印象,是說變形金剛系列在演啥我也都是每集看過就忘了……)
國鳳
2018年8月29日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2018影集:Manhunt: Unabomber
最近剛看完Netflix上的這部影集,中譯<緝凶:飛機炸彈客>,一共八集,看完後,每逢等待紅綠燈的時刻就再也不一樣了。抬頭凝視那盞深紅且醒目的燈,Ted Kaczynski的理念不僅僅是影響了影集中的男主角,也以某種形式(畫面,或是聲音)烙印在我的腦袋裡,算是後勁頗強的美劇,與極地惡靈(The Terror)並列2018上半年觀後餘悸猶存/意猶未盡的美劇,非常值得一看。
雖根據真實案件改編(搜尋Unabomber 可找到Kaczynski的wiki頁面,看完後對本劇的背景能有詳盡的了解),可真實世界中男主角Fitzgerald和炸彈客Kaczynski並不熟識,影集中多次對認罪的攻防是虛構的,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做的安排,但這樣的改編,或者該說加油添醋,在我看來卻是整部影集最優秀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集前半段,Fitzgerald使出殺手鐧,根據他自己對Ted理念的深刻了解,將Ted帶到證物小木屋前,以幾乎是「言語霸凌」的方式逼迫Ted認輸,字字句句戳中要害,就是要逼他無條件認罪,以下是我覺得頗精彩的段落摘錄~
(上色的部分是我覺得很厲害的地方,從來不覺得演員Sam Worthington有演技,但他在這部分的表現很出色,讓人驚艷,劇本逐字稿來源:https://www.springfieldspringfield.co.uk/view_episode_scripts.php?tv-show=manhunt-unabomber-2017&episode=s01e08)
They're gonna stick you in an insane asylum where, slowly, you will be adjusted.上述文字簡直完美詮釋Ted的「惡夢」,但他的惡夢卻也是當代人類社會期許每一個男男女女都該「擁有」或「達成」或「令人欣羨」的目標:學歷,工作,薪水,房子,車子,手機,各式各樣帶來便利、舒適與成就感的科技產品…Fitzgerald的咄咄逼人對照Ted的一臉驚恐,有那麼一瞬間觀眾會忘了Ted是造成多人傷亡的殺人兇手,甚至對他產生同情,認同他才是被體制霸凌的受害者。
Pills, electroshock therapy, threat, punishment, reward, till finally you're cured.
It might take years, but it's gonna happen.
You will be normal, and you'll rejoin society.
You'll get a credit card, an apartment, business casual wardrobe, you know, some of those tops with the penguins on them.
And you'll get a job behind a desk where you'll work obediently 9:00 to 5:00, and your first paycheck, you get a cellphone.
Next one, you get a TV.
You know, if you splurge, you can get yourself a Nintendo.
And every night, you fall asleep watching that TV.
And every weekend, you're gonna go to the mall.
You're gonna walk around circuit city.
You're gonna look at the big-screen tvs and think, "should I get myself a 20-incher?" Or should I just keep saving up for the 27-incher? "I don't know.
" And, as you're thinking about this, slurping on your orange Julius, somebody's gonna recognize you and say, "weren't you that Unabomber guy," you know, the guy that wrote all that stuff "and killed all those people?" And you'll go, "yeah, that was me", but I was very sick.
"But I got help, and I'm much, much better now, thank you.
" And then you're gonna go back to watching your tvs.
And you won't even remember that you wanted anything more than this.
See, Ted, you predicted all this in your Manifesto.
"Many tame and conformist types seem to have a powerful need" to depict the enemy of society as sick so as to delegitimize "their valid complaints against society.
" This cabin used to be a symbol of moral courage, and now they're just gonna point it and say you've got to be insane to live this way.
這就是本劇神祕的地方,觀影的同時我就像男主角Fitzgerald,受Ted的理念影響,卻又不得不正視他傷人無數的殘忍事實,佩服Ted的固執、耐性、有條不紊,欣賞他的純粹,卻又害怕他在宣揚理想的同時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害怕那毀滅的火焰會燒到自己身上。
直到最後聆聽受害者們的心聲,即便接受Ted摧毀許多人的生活,耗費政府諸多資源和時間,在心裡深處的某個角落卻還是小聲呢喃,Ted在某方面真的算是先知,不得不承認他的理念就算是放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還頗為貼切。只是Ted抵制科技,崇尚純樸,他應該也不會想要使用臉書或是部落格之類的,若他像咱們美國總統川普一樣無時無刻都要上twitter發表高見,或許能累積不少追隨他的信徒也說不定。(可這樣感覺就變成邪教了,感覺Ted也不是這個路線的,他是隱居的孤狼,而且手段偏激!不走斂財賣t-shirt馬克杯這種路線的。)
Fitz: I just don't know when I started to feel so powerless.我也很喜歡第六集對Ted的童年還有大學時期的刻劃,推薦我看這部劇的老公卻認為這集很無聊,有點牽強,但我總覺得探討「罪人」的源起是一部作品很重要的部分,沒有人生來就是邪惡的,在犯下殘忍罪刑的很久很久之前,每個人都是可愛的小baby,單純的青少年,求知旺盛,渴望認同,Ted和弟弟David的相處,從合作蓋小木屋,到爭執,還有疏遠,最後只剩孤獨的寫信傾訴,如同Ted在第六集尾聲的想像,他也曾渴望成為人父,成為愛人,究竟是哪個環節哪個時間點出了差錯?
Natalie: We all feel that way, everyone does.
Fitz: Yeah, we all feel like that, but what do we do about it? Nothing. We like it. We like feeling trapped, crushed. I guess freedom is far more terrifying than slavery.
Natalie: There's nothing to do. That's life. We suck it up, and we live.
Fitz: But that's not life. That's sleepwalking. Watching TV, eating trash, working to become something for someone else. Nobody doesn't something, nobody even tries. Nobody except for Ted!
Natalie: Yeah, but Fitz, he's the Unabomber. He's evil.(劇本逐字稿,來源:https://www.tvfanatic.com/quotes/shows/manhunt-unabomber/page-4.html,Fitzgerald的心聲就是我的心聲啊啊啊~他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好險理智的Natalie提醒了他。)
片尾的紅燈讓人深思,至少我從今以後收到包裹、看到紅綠燈,都會想到Ted的論點:
Hey, Gil? But you're a sheep, and you're living in a world of sheep.
And because you're all sheep, because all you can do is obey, I can reach out and touch anyone anywhere. (劇本逐字稿,來源:https://www.springfieldspringfield.co.uk/view_episode_scripts.php?tv-show=manhunt-unabomber-2017&episode=s01e01)
總之,推薦這部發人深省的影集給各位!
國鳳
2018年6月12日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2018影集:The Miniaturist (共兩集)
The Miniaturist (中譯:娃娃屋,微縮屋工匠,微物工藝師)是2015年翻譯文學的話題大書,但相信很多慕名閱讀完畢的讀者心中仍然一頭霧水:到底神秘的微物工藝師是人是鬼?女主角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延伸】國鳳2015年2月寫的讀書心得,有完全劇透,慎入:
2015年書單:《娃娃屋(The Miniaturist)》
https://heixinhu.blogspot.tw/2015/02/2015the-miniaturist.html
這些懸而未解的謎團在這部改編迷你影集當中都有得到『合理』的鋪陳和解釋。強烈推薦閱讀完這本書的讀者也給這部影集一個機會(很短,只有上下兩集而已,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6889090/)。
劇情的轉折雖然依舊莫名(這得歸咎於原著本身的瑕疵,這部戲真的就是照著小說拍,完全沒有更動任何「重大事件」),但如果你們跟我一樣是個古裝控,這部的戲服、佈景、還有細膩逼真的微縮模型真叫人默默讚嘆,將記憶中仍有印象的書中文字和影像一幕幕連結在一起,激盪著實難以言喻。(Anya Taylor-Joy在這部片裡好美,以前看她在<分裂>還有<魔詭>現代打扮還不覺得她特別,這部的戲服還有髮妝真的襯托出一股的清新和堅毅,認真覺得她應該多接一些古裝戲。)
而且影集裡面有很多女主角跟丈夫互動的戲份我還滿喜歡的,小說相較之下就覺得這個男人有點影薄,但在影集裡他的表現就立體許多,而原來他一直不願意把那批糖賣掉的原因就是不想給「敵手」金錢和權勢,怕他們會「摧毀」自己。這點在小說裡描述的有點隱晦(還是根本沒提到?)影集則是直接點名敵視他忌妒他的有哪些族群。
記得初次閱讀時,比起微物工藝師到底是何方神聖,我還比較care約翰尼斯為什麼就是不肯快點賣掉那批糖(閱讀時很容易執著在一個很小的點哈哈),影集則是將毫無魅力的 家庭鬧劇 昇華成 時代悲劇,讓觀眾能簡單一窺十七世紀荷蘭在 宗教的保守(規矩、虔誠、虛偽的表象) 還有 商業的繁華(貪婪、慾望、真實的自己) 兩者之間的拉扯,接近尾聲,約翰尼斯的手裡拿著狗兒模型的那一幕,我還默默替這個男人的命運感到悲傷。女主角最後接手丈夫的事業,算是隱喻女權的覺醒必須建立在父權的墮落與消逝上?
以上簡單紀錄觀影後的心得感想,2018年的第一篇文章就獻給這部迷你影集啦。
國鳳
2018年1月22日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2017電影:Star Wars: The Last Jedi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2527336/
(以下雜感有雷)
(是說英文版的wiki頁面都已經有完整劇透了…: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r_Wars:_The_Last_Jedi)
前天台灣首映時我就手刀飛奔
於是乎,雖然片長有兩個半小時那麼久,還是再度手刀飛奔看了第二次~(目前表情:心花怒放!)
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有注意到一些劇情和節奏的小缺憾,但瑕不掩瑜,等DVD和明年三月novelization出來的時候我也要來收藏!(握拳)(望向書架上的第七集的DVD和精裝原文電影小說~~無限愛心~)
女主角Daisy Ridley的長相是我的菜,很多人說她有Keira Knightley的影子,但我總覺得她的臉型比較圓潤甜美,相較之下,Keira Knightley比較骨感,氣質比較冷豔一些。芮在星戰八的造型,無論是在小島受訓時的裝扮,還是跑去
我也很喜歡Daisy在東方快車謀殺案裡的古典美,不過還是星戰比較符合她的實際年齡,青春洋溢~當鏡頭正對她淚汪汪的大眼睛時,我的心都要融化了,你也難怪凱羅忍要動搖是吧,有正妹可以選,誰要選脾氣壞的糟老頭~
話說她跟Adam Driver兩人的化學反應真的很強,明明沒有感情元素卻還是拍得像是「跟我走吧,我會讓妳幸福」那樣糾纏!!(大嬸愛腦補~) 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片段除了最後路克和凱羅忍的對決,就是芮和凱羅忍在
Adam Driver不算是帥哥類型,但氣質和長相很有個人特色。自從看了星戰七莫名被他煞到,我還掙扎了許久才願意承認這件事。嚴格來說他的型太有個性,不算是我的type,但重低音的嗓音是我的菜啊啊啊~(萬箭穿心!!)(而且星戰八他有裸上身!雖然比不上雷神索爾但大嬸我還是很買單~!電影沉默裡的他簡直皮包骨~演員為戲健身瘦身,真的很敬業!)
陸陸續續看過他參演的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愛在頭七天)、While We're Young(青春倒退嚕)還有Silence(沉默),演得非常棒,和凱羅忍陰鬱暴躁又有點青澀的形象差很大。但說老實話他還是留鬍子比較好看。
這兩位演員應該認真考慮另外合作驚悚愛情片或特務愛情片,相愛相殺的那種,我覺得非常適合!
而路克和尤達最後的談話、還有最後路克與兩個夕陽的畫面,也頗有 道家/道教 的意味。以前在大學的時候,拿過幾堂道家文學課和中國歷史課,兩位教授不約而同都將老子道德經裡面的「道(the Way)」比喻作「原力(the Force)」,借此來幫助老美同學們理解。同樣的比喻若放在這部電影的路克身上就很貼切,『道者萬物之奧』,沒有誰該是原力的擁有者,原力就存在於自然萬物之中,如同路克隱居的那座小島:花草、雨水、閃電、陰暗潮濕的洞穴、陽光普照的山巔…各種生物和原住民…與世無爭,樸實寧靜。
第一次接觸星戰是國中時進電影院看星戰一(有連恩尼遜的那部)。星戰一二三我都很喜歡,四五六則是到幾年前才有機會看完,算是比較晚才認識莉亞公主、路克和韓索羅這組鐵三角。很難想像戲裡領便當的還在現實世界裡呼吸,戲裡還活著的在戲外卻已經離開人世了(莉亞將軍在這部電影登場時我還默默感嘆了一下)。
至於星戰八的波、芬恩、還有許多新角色則比較沒有發揮的機會,幾乎都是跑跑殺殺搭配激昂配樂的戲份,心境成長點到為止,不像路克、忍、芮還有「靜態醞釀」的表演機會。BB-8還是穩坐吉祥物寶座,新來的「像麻雀又像企鵝」的鳥類(英文名稱是Porgs)根本不是對手!(好想要一台!)
而且我看第二遍才發現丘巴卡準備烤來吃的就是porgs,其它的porgs的表情不是『我們也想吃』而是『你怎麼捨得吃我們的同伴!!!!』啊啊啊!!(這誤會可大了~)
整體來說,第八集比第七集好看,但結尾缺乏弔人胃口的神祕感:大壞蛋史諾克便當領得突兀,背景由來完全沒有交代;紅衣護衛們在首領死後還堅持奮戰到最後,忠心值得讚賞!而赫斯將軍最後質疑的神情會是背叛忍的鋪陳嗎?感覺他也不是那種甘願坐以待斃任凱羅忍呼來喚去的類型。如果他不叛變,第九集就沒有主要反派啦,難不成真要演成芮跟忍相愛相殺同歸於盡?芮的身世算是真相大白,但父母真的是為了酒錢就賣女兒的貧苦人那麼簡單嗎?接下來她和忍的命運將如何交錯?第九集還要再等兩年,等不及了啦啊啊啊啊~~~~
以上感想記錄。
國鳳
Dec. 15, 2017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2017電影:The Limehouse Golem
2017電影:The Limehouse Golem(譯:英倫謎殺,萊姆豪斯的殺人魔)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4733640/
(以下有劇情雷)
搜尋這部電影的中譯可以找到許多寫得很棒的評論,我就不獻醜了。寫這篇記錄純粹只是想推薦這部似乎有點冷門的懸疑小品。我連續兩天,看了兩遍,第一次看完還覺得有點困惑,但演員之間的化學反應不錯,所以隔日又再配飯看了一次。這回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注意到許多第一次沒留心的小細節,尤其是影片開始不久,警官走入起居室,女主角Elizabeth/Lizzie站在壁爐前背對觀眾,冷卻的燃木旁有著一條不顯眼的染血圍巾,這畫面一閃即逝,卻和結尾的真兇揭曉相互呼應,最後Inspector John Kildare恍然大悟的瞬間,真讓觀眾倒抽一口氣。
擔綱女主大樑的Lizzie是年僅23歲的Olivia Cooke,我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2013年美劇Bates Motel 裡可愛的Emma,那時候就覺得這小女生很漂亮,有楚楚可憐的氣質,也有內斂固執的韻味,這樣的特質讓她在The Limehouse Golem演技大爆發(選角選得很棒,有Christina Ricci 年輕時的影子),和眾男星們對戲都很有火花,期待她將來還有更多大螢幕作品。
對Bill Nighy則是喜劇片的印象居多,一直想到神鬼奇航裡的 章魚哥 Davy Jones ~太經典了!還有愛是您愛是我。所以他這次的深情(?)演出讓我超驚艷!根據IMDb的Trivia,本來他的角色是想給Alan Rickman的,但史內卜教授當時因健康因素不得不推辭(還記得他過世的新聞,超傷心),但我覺得Bill Nighy有把角色的精髓演出來,雖然也很想看看Alan Rickman的版本,但不同演員的表現有不同風味,至少Bill Nighy的演出我很喜歡:
不受長官同事歡迎的委屈;被迫接下燙手山芋的了然;想要抓到真兇、又想替自己爭一口氣的決心;同情Lizzie、關懷Lizzie、甚至將對嫌疑人John Cree(也就是Lizzie的丈夫)的不滿遷怒到另一個嫌疑人George Gissing身上(笑),到最後發現真相時的恐懼,還有失落…這情緒轉折太豐富了,底子不夠硬很難詮釋。而且68歲的Bill Nighy和Olivia Cooke的年齡差高達45歲!對戲時居然還有隱約的情感流動,兩人抱在一起時我都忍不住要替阿北鼓掌了,只是辛苦的奔波最後換來的是情感的操弄和利用!(其實影片看到一半我就隱約猜到了)
女主角這樣玩弄一個老人的感情妳的良心不會痛嗎不會痛嗎(脆皮炸雞鸚鵡上身)(聯想到另一部臨老入花叢的電影:寂寞拍賣師,對比之下,Inspector John Kildare的處理算是勉強及格了)
(再次提醒,以下有劇情雷)
但這部片若是只看劇情是有點單薄的,真正的血肉是在人物,底層小丑的血淚豐富了一直線發展的劇情,要不然就只是另一部模仿開膛手傑克的作品了。在兇殺過程的影像呈現,讓四個男性嫌疑犯分別敘述和實際演出虐殺畫面,算是很有創意,但相同手法用到最後只會覺得兇手不會是這些人,用刪去法,最有可能的人選根本呼之欲出。最後真兇揭曉,再來代換,一想到這麼慘絕人寰的虐殺居然出自柔弱女子之手,不難想像Inspector John Kildare的震撼(阿娘唯~鬼遮眼喔~拎北差點中了殺人犯的美人計!)(爆雷了)(被雷到不要打我,我有放警告標語了~)
另外推薦幾篇我覺得寫得很棒的影評(也有涉及劇情討論,建議觀影後來閱讀會更有共鳴)
批踢踢電影版mysmalllamb (小羊)的影評:
[好雷] 英倫謎殺 The Limehouse Golem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07584798.A.ABB.html
批踢踢電影版smalldanny (光吉)的影評:
[好雷]《英倫謎殺》以苦痛為核心的三重套盒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2997766.A.D10.html
讓我們從結局說起:《英倫謎殺》(The Limehouse Golem)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613
是說wiki也直接爆雷結局了,但還是推薦大家有機會找這部電影來看啦,喜歡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戲劇的更不要錯過: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Limehouse_Golem
預告Official Trailer:
國鳳
Nov. 14, 2017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2017觀影:The Love Letter (TV Movie 1998)
(以下心得有完整劇透)
接著,Scott在清理書桌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個秘密抽屜,裡面藏有一封來自1863年的情書,他受母親慫恿,基於一種好玩的心態,將回信透過郵筒寄出,豈料這封「來自現代的回信」真的寄到女主角Elizabeth Whitcomb的手裡,又驚又怕的她馬上寫了回信,然後Scott再透過秘密抽屜收信,就這樣開啟魚雁往返的「精神外遇」…(要不是因為喜歡演員Campbell Scott,我會覺得這樣背著女友偷偷摸摸和古代人寫情書的行為很不可取!!搖手指!)
當然整部戲不可能都在寫信,就在影片進行到一半(而我開始覺得無聊的時候),劇情來了個驚喜的轉折!咱們Scott出了車禍昏迷暫時無法寫信了,Elizabeth去了一趟波士頓,然後邂逅一名軍官Colonel Caleb Denby,而這名軍官長得和Scott一模一樣(只是多了鬍子,但帥度不減),喔喔喔!這不是命中注定是什麼!!
Elizabeth和Colonel Denby很快就陷入熱戀,軍官划船美女讀詩的畫面太美,超浪漫(看得我少女心噴發!!),就當觀眾以為Elizabeth終於要獲得幸福時,Colonel Denby卻要出發上戰場了。Colonel Denby承諾Elizabeth他一回來就馬上娶她,觀眾卻看得冷汗直流,此時是南北戰爭時期,離別後恐怕凶多吉少,果然。Colonel Denby臨死前還一直惦記著自己對Elizabeth的諾言,Elizabeth絕望之際還要假裝鎮定和堅強,看的我都流眼淚了。
和上個世紀的的劇情比起來,現代部分的劇情反而有點乏味(我還真沒料到這部的亮點是古裝的戲份,Campbell Scott穿古早軍裝也別有韻味~)。來到尾聲,Scott最後和Debra坦白,並說出You deserved to be loved...completely時,我覺得這樣的處理算中規中矩了。Scott一開始的躲躲藏藏確實有道德瑕疵,但至少是在結婚前認清自己,和平分手,而不是婚後再來大打出手鬧離婚。Elizabeth也沒有為了迎合父母期望,委屈自己嫁給不喜歡的人,反而成為學生喜愛的女教師,只是終身未婚。
影片最後,Scott在墓園巧遇長得像Elizabeth的一名遛狗女子,Scott把握機會鼓起勇氣邀約女子喝咖啡,呼應Colonel Denby和Elizabeth初次一起喝茶的約會。結尾最後還有Elizabeth的詩集出版。以愛情小品來說,這部的起承轉合很成功,節奏拿捏的很棒,情感的處理皆點到為止,保留一點浪漫迷離的想像空間,還有遺憾,非常喜歡這部片,推薦給各位。
國鳳
July 28, 2017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2016電影:The Conjuring 2
2016電影:The Conjuring 2 (譯:厲陰宅2)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3065204/
Rotten Tomatoes:https://www.rottentomatoes.com/m/the_conjuring_2/
厲陰宅2已經上映一個多禮拜了,我一直在反覆猶豫要不要進電影院一探究竟。身為好奇寶寶,忍不住在批踢踢電影版讀了一堆劇透,被雷炸得體無完膚。但網友描述總比不上親身體會,今日晚間剛好有空檔,就決定吃晚餐配鬼片吧。
其實,在修女惡魔的
本來想說等電影下檔看電視就好了,豈料一見修女惡魔,我又燃起了興致(另類的一見鍾情?)。這造型太過詭異,影片色調或劇情節奏拿捏不好,恐怖片一定瞬間變搞笑片,我非見識一下大螢幕的效果不可。
結果第二集出乎意料的好看(以下微劇透):
故事發生在英國Enfield一出租房屋內,單親媽媽和四名子女相依為命,經濟困窘,已經夠落魄了還遇上鬧鬼,俗話說柿子挑軟的捏,古今中外妖魔鬼怪總是挑運勢低氣場弱的人欺負,一家人不得安寧只能暫時躲到鄰居家,但這非長久之計,求助教廷幫忙,但教廷卻希望經由華倫夫婦鑑定真偽後,才考慮伸出援手。
糾纏這家人的是一位鬼魂爺爺,脾氣不好,喜歡亂扔亂摔東西,憤怒的低語,配上瘦骨嶙峋的面容,在搖椅上搖啊搖的,哼唱著綠油精的旋律緩緩走上樓梯,這設定簡直比神出鬼沒的修女魔神仔還嚇人。我最怕吼叫老爺爺這種類型的鬼了,豈料鬼魂爺爺居然只是被惡魔控制的棋子!好險他不是壞鬼,只是被囚禁、被利用。(老婆婆類型的也很可怕。長髮女鬼和黑眼小童就有點老梗了,無感。倒也不是說我遇到以上這些就不會害怕,通通不要遇到最好,阿彌陀佛~)
第二集對信任(trust/belief)還有信仰(faith)的探討亦可以說是勝過第一集。尤其是Lorraine 預見Ed死亡的畫面後,非常害怕失去丈夫,於是開始抗拒除靈任務,但Ed卻不斷的說服Lorraine:他和她的「能力」是上帝有目的的給予,救人是發自內心的使命也是不得不從的天命,他不能見死不救。感覺這樣的理念和中國佛道教所謂的「帶天命」、「修行」、「渡眾生」有點類似。
整體來說這部片有90分,適合炎炎夏日進戲院「涼」一下~
而我果然慧眼識英雄(這句話是這樣用的嗎?),假扮修女+愛聽聖歌的惡魔Valak要有自己的專屬電影了~不曉得會是惡魔前傳還是後傳呢~
原文報導:http://www.ew.com/article/2016/06/15/conjuring-2-spin-off-nun-development
中文報導:http://www.hypesphere.com/archives/75272
June 19, 2016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2016電影:Colonia
2016電影:Colonia (譯:尊嚴殖民地/窒命地)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4005402/
Rotten Tomatoes:https://www.rottentomatoes.com/m/colonia/
這大概是近期繼<怒火邊界>後,我看過最沉重、最壓迫的片子了。本片根據真人歷史改編,講述在冷戰期間,前納粹成員Paul Schäfer身為牧師,於智利鄉間成立尊嚴殖民地(Colonia Dignidad),美其名是自給自足且虔信上帝的田園村莊,實際上卻是暗地裡和獨裁政府配合的駭人組織。相關歷史背景可以參考這篇BIOS Monthly的文章:
尊嚴殖民地(Colonia Dignidad):智利歷史上黑暗的一頁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7198
男主角Daniel是社運分子,在政變發生時被抓到尊嚴殖民地裡拷問囚禁,女主角Lena是空姐,為了愛人而深入險地,喬裝信徒混進尊嚴殖民地。坦白說我覺得女主角滿勇敢的,要我的話實在沒這個勇氣,從頭看到尾總覺得Daniel有點自作自受,雖說「革命」本身就要有拋頭顱灑熱血的心理準備,但過度逞英雄差點害死自己不成,又連累女友,實在無法苟同,Daniel最後對Lena說I owe you真的是這份感情的最佳註解,沒幾個女孩子有Lena這樣的堅毅、執著和勇氣。
片子的前半段稍嫌拖沓,直到男女主角重逢的那一刻才開始變得緊湊,尤其最後逃亡的片段,雖然有點老梗、觀眾大概也能猜到結尾會如何收場,但還是不免替小倆口捏好幾把冷汗(這一段跟Argo最後的驚險登機亦有得拼)。本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牧師Schäfer對恐懼的完美詮釋,所謂肉體折磨並不困難,使其精神崩潰心靈畏懼才是王道,讓我聯想到《松林異境》小說一開始也有這樣的情節安排,有人犯錯或試圖逃亡,就被抓來公審,讓大夥兒宣洩壓力,活活虐打致死,殺雞儆猴的同時也樹立權威形象:
That's where psychology
comes into play.
Anyone can torture,
but to break a person
without harming physically,
that's an art.
(摘自劇本 http://www.springfieldspringfield.co.uk/movie_script.php?movie=colonia)
演技方面,演技派男星Daniel Brühl似乎沒有發揮該有的水準,唯一讓人驚豔的是他假裝智能障礙的片段,是真的滿有說服力的,但若要說演技高峰,他在<決戰終點線(Rush)>的表現才真的是融入角色,在這部片裡面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受限於類紀錄片的劇本,很難有突破性的發揮。反而Emma Watson的表現超乎我預期(大概是因為事前看過相關影評,對Emma 的演技評價普遍不佳,所以我的期待放得不多吧),之前在其他電影看到她都會忍不住聯想到妙麗,然後就會不小心出戲。但在這部片裡面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也許是因為劇情實在太驚悚了,女主角入住尊嚴殖民地後我就一直在擔心她會不會露出馬腳或遭人背叛,但好險這部片的出發點是「紀錄/紀念真人真事」,沒有空檔鋪陳人與人之間在如此封閉的環境下的爾虞我詐,而這也是這部片比較可惜的地方。
飾演邪惡牧師的Michael Nyqvist可謂本片精髓,先前他在不可能的任務第四集還有John Wick都演大壞蛋,但其實我對他的印象始終停留在瑞典版的龍紋身的女孩。能演追根究底的記者,心狠手辣的老大,還有歇斯底里的佈道者,真不簡單(在Colonia當中有一場他帶領「信徒」在遺體旁不停叫喊Yes, live!還有Rise!的畫面,真是嚇死人,比任何妖魔鬼怪的電影都還可怖!)
這部片應該是看過一次就不會想要回顧的電影(壓迫感實在太重,尤其片尾還有真人照片,很難想像照片裡的人們下場究竟如何,尤其是那些被性騷擾的小男孩們,最後長大並活著走出尊嚴殖民地的又有多少人…這樣一想,感覺牧師只被判刑33年實在有點輕…),但絕對值得一看,整體而言我給85/100。不過建議看電影前先稍微搜尋閱讀一下相關歷史背景,更能入戲。
國鳳 June 3, 2016
片頭曲是 Ain't No Sunshine,整部片的氛圍真有陽光無法滲透的窒息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dIqbv7SPo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東亞研究系:安部公房《砂丘之女》
這讓我回想起大三時在UC Davis拿的那堂日本近代文學(JPN103),一眨眼也是六年前的往事了(歲月如梭…青春小鳥都要長成老母雞了~)。若不回顧保留下來作紀念的講義、考卷、報告和舊網誌日記的話,我甚少回憶起這堂課(同一個教授的JPN105更是沒印象了,嗚~)
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堂課的教授很嚴苛+嚴肅,但不可否認,他是個學識淵博、很講究禮節、說話亦很客氣的人,讓妳不知不覺想要努力迎合他的高標準、換得他的尊敬和肯定,然後壓力就會變得很大(修完一堂課頭都要禿一半了~)。好巧不巧我修這堂課時他還是東亞研究系的advisor(然後東亞系小貓沒幾隻,很容易就會被教授記住名字和長相)。反正日本近代文學和歷史只會讓我聯想到壓力大,並不像日本古典文學或怪談那樣輕鬆,我覺得這跟教授們的教學風格多少有關聯,絕對會影響一個人的興致和熱情…
扯遠了,但我也不是把JPN103所寫所學全都還給教授了,這堂課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的,只剩兩本書,分別是遠藤周作的《海與毒藥》(二戰為背景,將美軍俘虜拿來解剖和實驗,一整個醫院都是共犯結構,積極與被迫的為與不為,從或不從,是罪?是罰?是善?還是惡?都沒有絕對的分水嶺。)再來就是這本《砂丘之女》,超現實的荒謬與倦怠,和卡謬的《異鄉人》有得拼。《海與毒藥》還有《砂丘之女》,兩者一現實、一虛幻,共通點就是後勁很強,閱讀的當下不會覺得,事後每次回想,還是覺得毛骨悚然。改編的電影作品亦如是。
《海》和《砂》這兩本書也是我的期中還有期末報告選擇之二,我突然有點不確定《海》是JPN103還是JPN105讀的,但總是同一個教授的課、兩本書的paper也燒死我不少腦細胞,沒差啦~,也許這才是印象深刻的主因,因為被報告死線折磨過??(大誤)
這是我2010年修這堂課時讀的英譯本(還有偷懶時參考的中譯本):
底下分享的是2010年5月底在濫情者無名小站上發表的心得感想(主要是電影觀後感&和一點點小說大綱),算是我對這本書的推薦吧!(懶成這樣,其實只是想藉著這篇懷念一下大學生活而已~)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2016電影:The Huntsman: Winter's War
2016電影:The Huntsman: Winter's War (譯:狩獵者:凜冬之戰)
台灣上映日期:April 8, 2016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2381991/
身為Chris Hemsworth的死忠粉絲,這部片還未開拍我就引頸盼望到現在,雖然第一集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的評價慘烈,續集才上映沒幾天,中外影評亦出現正反兩極的評價,但凜冬之戰有我心愛的情夫,還有三位欣賞的演技派女神,不管別人怎麼講,我都不要錯過(手刀飛奔進戲院~)
嗯,說老實話,單就劇情來說真的是不及格,雖然這類「奇幻童話」本來就不太講邏輯,但相較之下我還是比較喜歡第一集多一些些。我對Kristen Stewart既不喜歡也不討厭,她的表現就如同她在其他電影一樣中規中矩,敗就敗在和她演對手戲的是沒有「化學反應」的Chris Hemsworth和氣場強大的Charlize Theron。就角色厚度來說,第一集的壞皇后著實比較立體,壞得有理由、下場也令人同情。但第二集的冰皇后+壞皇后感覺還是少了些什麼。如果能把中間拖沓冗長的「獵人與舊愛重逢、與矮人們的叢林冒險、拖拖拉拉近一個鐘頭、結果魔鏡還是被搶走了!」縮短一些,多些冰皇后+壞皇后的過往鋪陳或對立對決,甚至多給其他打醬油的狩獵者們一些戲份也好(矮人們神煩,不懂編劇為什麼要一直安排他們講一些不好笑的台詞。)總之這是部美學一百分滿分,劇情只有十分的電影,完全是靠演員在撐,喜歡四位主演的人絕對不會錯過,但如果對演員沒有愛,可能開演不到十五分鐘就會坐立難安吧。
劇情設定在白雪公主之前和之後:在白雪公主的故事還沒發生之前,Charlize Theron飾演的壞皇后因魔鏡預言自己妹妹女兒的美貌將勝過自己,害怕深陷愛情的妹妹會離自己而去、忌妒妹妹的幸福、或者害怕自己的美貌會被超越,種種原因,壞皇后借妹妹愛人之手燒死妹妹女兒,妹妹力量覺醒,成了冰皇后,隱居北境,抓了一堆小孩來訓練成冷血無情的狩獵者,替自己燒殺擄掠開拓疆土。Chris Hemsworth飾演的Eric和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Sara是冰皇后旗下最厲害的戰士,因墜入愛河密謀私奔受到嚴懲。在冰皇后設計的幻境中,Eric看見自己最恐懼的:Sara的死亡,而Sara看見的,卻是Eric捨棄自己,自行離去。(男人害怕心愛的女子死亡,女人害怕心愛的男人離去,這個對照隱喻很妙,我很喜歡這一段。)
(編劇大概忘記第一集有給Eric一個前妻,我記得這位前妻的下場應該是被壞皇后抓去吸食精氣而亡,但來到續集,這位前妻貌似不存在了,連Eric第一集對白雪公主動心也被忽略了,這樣感覺Eric還滿多情的,雖然電影主軸一直強調愛能征服/克服一切,但其實初戀最美最深刻,對Eric來說念念不忘的始終是青梅竹馬Sara,這樣解釋就說得通了。)
在白雪公主的故事發生後沒多久,第一集的帥哥王子William找上Eric幫忙尋找和護送魔鏡,原來魔鏡仍有壞皇后殘存的法力,一直不斷洗腦和干擾白雪公主(現在已經是白雪王后了)。然後Eric展開尋找和護送魔鏡的旅程(這段太瑣碎,明明幾個小時前才剛觀賞完電影,我就已經忘記這段的劇情了,窘)。和舊愛重逢、誤會冰釋、被舊愛背叛,獵殺冰皇后(卻驚訝的發現壞皇后復活了,嚇死寶寶了!),最後十五分鐘簡直像是趕場一樣(不要給矮人這麼多戲份,拿來鋪陳一下這裡不是很好嗎!敲桌子!!),Charlize Theron的戲份幾乎全都剪進預告裡了,衝著她而進戲院的一定滿失望的(我想再看她多換幾套衣服啊…)
結局算是帶點遺憾的happy ending吧,不爆雷,還是鼓勵大家進戲院看美美的女神們啊~
我也想要一個跟冰皇后一樣的貓頭鷹面具監視器!(誤)
-April 12,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