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浪漫魔幻的電腦書編輯。
閱讀&電影心得,心情雜記,小說創作,手作天然石飾品…。

黑心湖。the black lake 臉書專頁(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ixinhu
Ellen塔羅牌與仁倫動中禪:https://ellentarot.blogspot.tw/
顯示具有 原文書閱讀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原文書閱讀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2019原文書閱讀筆記:How Smart Machines Think


How Smart Machines Think 

How Smart Machines Think

作者:Sean Gerrish
出版社:The MIT Press
原文精裝書October 2018出版
原文平裝書October 2019出版
312頁
出版社官網書介:https://mitpress.mit.edu/books/how-smart-machines-think



這本書本來是在版權評估書單之中的。但經過內部審閱和討論之後,感覺「口味」比較偏向天XXXXXX會出版的書籍,所以最後就沒有納入考慮。但在審閱期間我卻讀出了興趣,於是利用了某段書與書製作期間的空檔,把整本書稿都完食了。閱讀期間真心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時不時甚至會有「不能親手編譯這本書真的好可惜啊」的感慨(但這就不是我能夠決定的咩),只能期待將來會有中文版囉,不然我還真想買一本精裝版來收藏呢(我應該要寫信給天XXXXXX,推薦他們考慮出版這本書的中譯本才是!)



本書的目標讀者,就是像我一樣的「非理科生」:「對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題目有興趣,略懂皮毛、似懂非懂,卻又希望找到「更淺顯易懂的敘述」來獲得知識。如果你跟我一樣處於這種「不上不下」的階段,卻又想要進修一些新知,無論是為了理解最近這波AI熱潮、為了提升職場競爭力、或是想要增進英文閱讀能力,甚至只是單純想要閱讀一本好書…無論是何種情況,我都非常推薦閱讀這本原文書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2019年書單:《領域驅動設計:軟體核心複雜度的解決方法》

領域驅動設計:軟體核心複雜度的解決方法
Domain-Driven Design: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
出版社:博碩文化
作者:Eric Evans
翻譯:趙俐、盛海艷、劉霞
審校:任發科
編譯:博碩文化
Goodreads的平均目前有4.14(算是很高分呢):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79133.Domain_Driven_Design

本篇落落長的閱讀心得在博客來有「濃縮版/精簡版」~X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1330

Image via goodreads


(以下page # 除非特別說明,都是繁體書的頁碼)

入行後第一本接手編輯的翻譯書終於出版了!也算是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趁對這本書仍記憶深刻、尚有滿腹牢騷滿腔熱血之際,來寫一篇讀後心得,推薦給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吧!XDDD

本來是想開一個新的類別,像是「編輯感想」之類的,但仔細回想編輯這本書的過程,我不也是花了上百個小時「多次閱讀」簡體書、「反覆比對」英文書、甚至「再三校潤」繁體內文嗎?要比閱讀這本書的次數,我應該不會輸給任何一位在「領域驅動設計」耕耘多年的軟體開發人員,雖然我並沒有因此就學會寫程式或成為程式設計高手~XDDD

所以我還是決定將這篇文章歸類為「閱讀心得」、「推薦書單」。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2017原文書閱讀筆記:It Ends with Us by Colleen Hoover

Image via goodreads

會買下這本原文書單純只是為了湊免運費(誤)結果卻誤打誤撞邂逅這麼一本高潮迭起深刻動人的故事。我花了兩天,是的,才兩個晚上,就讀完這本376頁的英文書。所以說制訂什麼原文讀書計畫根本沒用,我讀書是很偏食的,遇到合胃口的就會睜大眼睛熬夜看完擋我者死~!!!),若是覺得還好就會一拖再拖,一天讀個十來頁這樣(慢慢來,反正是一年的讀書計畫咩~)。

上次這麼拼命地讀原文書是什麼時候呢?啊,是六~七年前的時候,那時我還在讀大學,一堆文學、歷史、還有語言的報告要趕,所以不得不。但It Ends with Us不是教授規定的閱讀,它是我自己想閱讀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的敘事,尤其是角色們的童年往事,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翻閱拼了老命也要知道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事!然後呢?然後呢!

跟著女主角Lily雀躍、懊惱、憤恨、悲傷,從十五歲走到二十五歲,女孩子最精華最純真也最澎湃的歲月,最後再搭配作者的話一起咀嚼,真的會逼出淚來,尤其我是這麼容易入戲、容易跟著劇情起伏的人。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它出現在博客來外文書的羅曼史區,有著非常吸引人的封面設計。但它不僅僅是則現代愛情故事,作者額外花了很多心思在琢磨友誼家庭,尤其是親情的桎梏還有承擔,還有生而為人,當成為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兄弟姊妹/朋友…的那一刻,必須面對以及接納喜樂…還有關卡

是的,關卡(以下微劇透)Lily生長在一個父親會對母親家暴的家庭裡,雖然父親對她不差,但因為父親對母親的「」,導致Lily無法看見或接受父親「」的那一面。她的初戀Atlas面臨的狀況比她更糟,一滿十八歲就被繼父還有親生母親趕出家門,成為廢棄小屋裡的「流浪漢」,Lily則是他的「救命恩人」。兩個快要溺死的人相互依偎,不斷鼓勵彼此往前游、繼續游…Just Keep Swimming!

這部動畫在這本書裡面是個很重要的隱喻
還有前後呼應~
Image via

透過閱讀Lily寫的日記,我像是一路參與他們兩個人「偷偷摸摸」發展的革命情感,羨慕著那樣的互信互愛,而這樣的兩小無猜太過動人,以至於我一直無法接受Lily愛上Ryle並和他結婚。無論Ryle有多麼優秀,Ryle和Lily相處的章節就是無法像Atlas和Lily那樣的打動我。

於是Ryle第一次情緒失控動粗的時候,我馬上就決定,如果讀到最後Lily不離開這個自以為是的混帳東西,我絕對要寫信去跟作者抗議。管他是醫生還是有錢人,還是他有怎麼樣的童年創傷甚至心理疾病,這些都不能給予他權利(權力)藉口(理由)去傷害任何人,更何況傷害的對象還是自己口口聲聲承諾要互信互愛的伴侶。

Lily最後和母親敞開心房討論的章節是我覺得最動人的頁數:

She grabs my hands and hold them while I cry. "Don't be like me. Lily. I know that you believe he loves you, and I'm sure he does. But he's not loving you the right way. He doesn't love you the way you deserve to be loved.  If Ryle truly loves you, he wouldn't allow you to take him back.  He would make the decision to leave you himself so that he knows for a fact he can never hurt you again. That's the kind of love a woman deserves, Lily. " (page 335~336)

讀這章節的時候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到了30歲這個年紀,純粹的愛情故事已經不那麼吸引人了,有時候令人揪心和鼻酸的往往是親人之間與長輩之間難得的坦誠,信任,還有敬愛

我雖然不喜歡Ryle(就是要強調這麼多次),但不得不說作者有花心思把他刻畫的有血有肉,於是Lily的掙扎和難捨就變得可信多了,要不是我先入為主地不信任Ryle,我相信還是會有讀者想原諒他的。但我潛意識就是希望Lily和Atlas在一起啊!撇開我總是美化童年舊愛不談,這種默默守護守候的溫暖大男孩已經快要在世界上絕跡了啊啊啊!(只能存在於小說裡供人意淫~嘆~)

最後Lily會如何抉擇?我已經劇透這麼多了,就保留結局讓大家自己去感受一下這本書的威力吧。這本書的英文其實不會很難,我貼標籤標出不懂單字的頁數不到20頁,加上劇情鋪陳引人入勝,又是第一人稱口吻,有興趣讀外文書練習英文的可以挑戰一下。

It Ends with Us,這書名和Lily最終的決定相呼應,我覺得書名取的很棒,不曉得會不會有中譯本,中譯的書名又會是什麼。總之推薦給各位。

Goodreads - It Ends with Us by Colleen Hoover
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27362503-it-ends-with-us

博客來-It Ends With Us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F013717526

It Ends With Us - 阿芳來說書 - 無雷推薦
(我要認真推薦一下這位小妹妹的部落格和臉書專頁。潛水追蹤她好一陣子了,對YA原文小說有興趣的讀者應該要follow她,她的閱讀量和英文程度,還有認真寫心得和推薦的精神,可謂好榜樣~如果我還是學生時有她這麼愛英文書就好了~歲月一去不復返啊~

臉書-阿芳來說書:
https://www.facebook.com/biblionatic/
部落格-biblionatic:
http://tiff880515.pixnet.net/blog

It Ends With Us (GIRL IN THE PAGES)
https://girlinthepages.com/2016/08/08/it-ends-with-us/
(google時發現這篇英文心得,覺得寫得不錯,該書的重點都有提到,分享給大家參考。)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2017英文閱讀書單記錄處~

Image via 

從無名搬到blogger也已經三年了,自2014年開始記錄閱讀心得,一直都是讀完了就寫的模式,讀完了不寫還會覺得怪怪的,好像不留下痕跡就無法證明自己讀過一樣。後來發現這樣的思緒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帶來些許壓力。能挑選到頻率與自己契合的書是很難得的。多數時候,讀完一本書,卻發現沒有餘韻,沒有什麼特別感想要寫,或是讀到一半就想放棄,或者,讀完後,有事耽擱,等回過頭想寫點心得的時候,又找不回想寫的感覺了…像許許多多這樣的情況產生時,我都會覺得很懊惱…

上個月讀完的《安樂窩》就是一例,這本書前半段很不錯,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對話,可後半段(尤其是接近尾聲)就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於是讀完後我就一直擱著。聖誕節過去了,跨年過去了,農曆年過去了,一直惦記著要寫篇心得記錄,但拖著拖著就…突然不想寫了。不是說我不會推薦這本書給其他人,只是想寫的衝動和衝勁已經離得太遠了,也就決定不勉強自己吧。

(By the way 對《安樂窩》有興趣的、或是讀完後想找同好的讀者,我會推薦這一篇書評,寫得很棒,精髓都有描述到,人家寫的這才是專業評論啊!:http://vickyeditstranslatesandreads.blogspot.tw/2017/01/blog-post.html

我對這種「不寫心得就好像沒讀過似的」感覺其實滿困擾的。當寫心得成了主體,當寫記錄成了出發點,讀書就無法隨心所欲。我想從今年開始嘗試將閱讀的初衷拉回,不再用「study」的心態,就只是「read」。享受閱讀本身,想寫的話,就只寫印象深刻的書(非常喜歡的、超想吐槽的、寒毛豎立的、拍手叫好的…),其它的,頂多記錄書名、給個評分、加上一兩句短評,到年尾時,再來統計一下自己總共讀了幾本書,中文書的部份,大概就是想改成這樣的模式。

英文書的部份呢,今年則想制定個比較嚴謹(?)、或者該說比較有個timeline可以follow的讀書計畫,那就是希望能在今年至少讀完三到四本原文書(三到四個月完成一本,時間應該很充裕)。這個部分比較像是想練習找回英文閱讀的語感、找回英文閱讀的熟稔、還有不要過度依賴中文,免得把過去十年好不容易習得的英文技能通通都還給家教、老師和教授們。

所以英文閱讀的部份,希望能模仿前年閱讀Ender’s Game的模式,用「study」的方式,標出不懂的單字、摘錄佳句、跟著劇情發展發表心得感言…等等,學海無涯,不要用年紀約束自己,而是要用一顆年輕的學習的渴望的心,來完成一本本英文小說。

哩哩啦啦說了一堆,基本上就是想把study模式轉移到英文書上面,中文書中譯書日後就是單純消遣,就跟看電影一樣,不勉強自己本本都要寫心得,大致就是這樣。而這篇文章日後就是我的2017閱讀書單記錄處,將持續更新~(國鳳3月更新:這篇改成只放2017英文閱讀計畫,中文書單記錄另外挪一篇:~2017中文閱讀書單記錄處~,不然這整篇文章看起來太雜亂太冗長了…)

February 4, 2017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2015原文書閱讀筆記:Ender's Game by Orson Scott Card

Image via goodreads

去年12月中旬我買下Ender’s Game的原文書。人還在高雄時,讀得斷斷續續的,咀嚼原文書的速度總是比中文緩慢,很容易受其他翻譯書籍吸引,將故事擱置一陣子後,再次翻閱,想重新投入就得再次調適讀字的心境。

學生時期還有報告deadline做鞭策,畢業後,甚少強迫自己非得在某個期限內將某本書讀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從來不報名試讀,deadline總是讓我焦慮啊!是說我開始認真寫心得也是這一、兩年的事,小小小咖就算報名也不見得入出版社的眼吧…

今年三月遷徙北上,隨身攜帶著這本小書,吃飯時讀它、在自助洗衣店讀它、等待面試的空檔也讀它。一開始的動機很膚淺,純粹是想在沒有行動上網的環境下練習英文閱讀(畢竟讀完整本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更別說遠古時代讀完就變成收藏品的全套Harry Potter)。

當然中間偶爾還是會分心去翻閱其他書本,可我始終將Ender’s Game放在包包內,像護身符一樣帶著,掛念著Ender的命運。故事從第八個章節開始抓住我的心,從那一刻開始,我每天至少都要讀上兩個章節……如今故事來到尾聲,要將這本書放回書架上,像是要跟已成為靈魂的某部分說再見,萬般不捨。(幸好有卡蘭坦斯蓋普恩基地a.k.a.譯者王寶翔的續集中譯分享:<亡靈代言人>得以解饞。)

Ender’s Game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單就挑選英文閱讀而言,我想英文只要有台灣高中程度(或者英檢中級),應該都能獨立完成。可真正的挑戰是故事本身,如同我在這則臉書日記所評:『…這本書加諸在角色身上的精神折磨冷暴力前所未見,堪稱目前我看過最殘忍(卻不見一滴血)的故事。也難怪電影普遍評價不好,電影色調還是偏明亮的,並沒有把Ender內心的陰鬱、慍怒、絕望中尚有一絲溫柔的個人特質拍攝出來。這大概就是閱讀小說不可取代之處,內心戲用演的能觸動人心,用文字就能像子彈齊發一樣打進讀者心裡,餘韻久久不散。』

閱讀這本書時,我亦重拾bookmark佳句和查單字/專有名詞/人名的習慣。之於我,算是一種簡易的英語溫習方式吧,很久沒這麼做了,大學畢業以後,逐漸荒廢了查單字的習慣,基本上只要能讀懂上下文,一般來說我是不會在意一、兩個陌生字眼的。但其實這樣反而浪費一個學習新字詞(或複習舊詞彙)的好機會。從這本書開始,往後閱讀任一原文書,我都想持續這麼做(…是說下一本原文書該挑戰哪一本呢?也許一眨眼又是猴年馬月了。Like I said,中譯本之所以誘人,就是因為有我這種讀英文讀太慢,但是又想趕快知道後續發展和結局的急性子+懶惰鬼。)



舉例來說,這張照片當中,Ender's Game這本書被貼上紅色橘色的標籤。我看到喜歡(或是覺得震撼)的段落,會貼上紅色,為值得背誦或作為寫作參考的佳句。至於橘色,則是出現了某個我不明白(或猜不出意思)的單字,而不懂該單字(或該片語/人名…等等)會影響理解時,我就會貼上橘色標籤,事後查merriam-websterthefreedictionary,甚至維基百科,在筆記上寫下以下資訊,幫助自己記憶:
(一)該單字在書本中出現的頁碼
(二)在書中出現的句子想像其場景,或對話的語氣,能幫助加深記憶
(三)以及在merriam-webster上的例句(有時候一個單字能用在正面與負面的語氣,或一個單字有多種解釋,參考一下字典的用法,再對照小說的用法,避免誤解或誤用

除了單字,還有陌生的歷史人名也是比照以上方法,寫下頁碼,然後google其資訊,簡短註記。(請忽略格主歪歪扭扭的字跡,我很久沒寫字了,書寫閱讀筆記的次要動機,也是想練習寫字,不然每次面試時遇到筆試都要錯三、五個字,有愧於虔誠寫手母校東亞系所這兩個招牌。)

以下為佳句分享(單字就不獻醜了,這張照片當中我寫下了magnanimouslax這兩個單字,這兩個應該是很基本的SAT或GRE單字吧?哈哈~是說我當初SAT和GRE都考得不怎麼樣,一樣有大學可唸,研究所亦申請上三間,只是最後決定不去,總之學海無涯,閱讀可以是休閒也可以是學習,能從一本好書中習得新詞彙,或溫習歷史滿足成就感,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