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浪漫魔幻的電腦書編輯。
閱讀&電影心得,心情雜記,小說創作,手作天然石飾品…。

黑心湖。the black lake 臉書專頁(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ixinhu
Ellen塔羅牌與仁倫動中禪:https://ellentarot.blogspot.tw/
顯示具有 閱讀類型:犯罪懸疑驚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類型:犯罪懸疑驚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2024年書單:《湖畔的女人們》

 

書名:《湖畔的女人們》
出版社:木馬文化
作者:吉田修一
刷次:2023年5月初版一刷
購自:雅博客二手書店永安店

這幾天剛追完韓劇《京城怪物》,總覺得關於731部隊的影射處理得不夠紮實,怪物的真相也不是想像中的走向,整體來說稍嫌失望。後來看到皇冠總編輯的這篇推薦,就決定把《湖畔的女人們》這本書納入待買書單。

元旦當天在二手書店架上看到全新的《湖畔的女人們》,馬上就拿去結帳。我猜,前一手的人大概是讀得很快,像我一樣加速奔向結局(然後悵然若失),不然就是沒有撐過那一幕幕令人瞠目結舌的「霸道刑警讓我濕」(!!),中途就決定放棄了~

但我沒有放棄,我撐到了結局!(握拳)有褒有貶,所以我要來吐槽幾句~

(以下微劇透)

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2020年書單:《靈界點(The Haunting of Blackwood House)》

圖片來源:高寶書版


靈界點(The Haunting of Blackwood House)
出版社:高寶
作者:達西.寇特斯(Darcy Coates)
譯者:羅慕謙
(話說博客來和金石堂頁面的譯者大概是誤植了?查了一下誠品是羅慕謙。總之還是以實體書/紙本書版權頁所印的資訊為主囉!)
評分:70/100

看完了《惡靈莊園(The Haunting of Ashburn House)》覺得還不賴,發現作者這本《靈界點(The Haunting of Blackwood House)》也出了中譯本後,就買來看看。

惡靈莊園》是一則繼承了鬼屋的故事,還很貼心地隨屋附贈了「房屋使用手冊/凶宅生存指南」(但女主角卻是直到事件演變至快要無法收拾的境地,最後的最後才發現並正視這些「囑咐」)。《靈界點》的女主角瑪拉則是因為真心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間房子,她認為就算是「鬼屋」也沒有關係,卻在買了「凶宅」之後,才發現這房子比想像中還要「凶」,後來她甚至發現這間房子跟「自己的祖先」有很深的淵源…就某種程度上來說,女主角等於是變相地繼承了「祖先的遺產」,祖先還想汲取利用瑪拉的靈感能量,這根本是「親情勒索」+「詐騙」嘛!『曾曾曾祖父還我錢啊!!』(翻桌)


(話說兩位女主角都是到快被鬼抓走了,才不得不窩在凶宅裡面。寧願抵抗凶宅的鬼,也不要寄人籬下在外流浪,就是跟鬼拚了把鬼滅了也要守護自己的房子!而最後也都成功了~根本最佳凶宅代言人!)



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一直讓我聯想到2019年的電影《神探俏佳人:隱藏的樓梯(Nancy Drew: The Hidden Staircase)》,明明劇情完全不像!總之閱讀時就是直覺代入Sophia Lillis的形象為女主角~
Image via 


《靈界點》絕大部分都是女主角一人面對「靈騷現象/超自然現象」的獨角戲。歷任的屋主/受害者們輪番上陣,每天每夜,入夢嚇人製造噪音,就跟討厭的惡鄰居一樣令人難以忍受!(但又不能按鈴控告祂們或蓋祂們布袋揍祂們一頓,祂們是鬼啊!!!)

偏偏瑪拉從小到大就痛恨與「靈媒/靈異」有關的一切。此時此刻她寧願相信有「變態」在她的閣樓撒野,就是死不相信有「惡鬼」!貼心的男友尼爾隨侍在側、任勞任怨,某種程度來說,尼爾對瑪拉的愛還比較像是真的卡到陰。或許是個人偏見,瑪拉的個性設定遊走在「獨立勇敢」和「任性固執」的交界,許多時候我真心覺得她很不討喜,好險最後有稍微「收」回來一點點,讓她這個角色成長了不少,也更有人緣一些。

整體來說,我比較喜歡《惡靈莊園》的創意。但《靈界點》的氛圍比較偏向沒那麼驚悚的「厲陰宅宇宙」,也是很不錯啦。兩本書都不到300頁,適合打發週末宅在家躲病毒的午後時光,推薦給各位囉!

國鳳
2020.02.29

Image via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2019年書單:《惡靈莊園(The Haunting of Ashburn House)》


圖片來源:iRead灰熊愛讀書

《惡靈莊園(The Haunting of Ashburn House)
出版社:高寶
作者:達西.寇特斯(Darcy Coates)
譯者:羅慕謙
評分:80/100

這本書的文案非常合我胃口,讓人顧不得是高寶出版的就決定賭一把,買來一探究竟。一個週六下午就讀完了。

先說結論好了,若讀者是以下這些設定的愛好者,應該也會喜歡這本書:


*故事裡出現了「房屋使用手冊/凶宅生存指南」(雖然女主角最後才「讀」到並重視這些規則),處處刻滿了『不要鏡子』的留言、餐桌上還刻有『是週五嗎?點燃蠟燭』的詭異提醒…如果忽略提示,不點燃蠟燭,究竟會花生啥咪逮記咧…?!(就是好想知道答案才買了這本書啊,這書文案也太邪惡!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Image via IMDb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故事女主角在窮困潦倒之際,突然收到繼承鄉間大宅院的通知,簡直天助我也,在這個不吃不喝一百年也買不了房子的年代,就算鬧鬼也得跟鬼拚啦!(捲起袖子!Music On!)

*女主角養了一隻大肥貓,她本來一度想要逃離莊園,豈料貓貓遇到生命危險,開什麼玩笑,貓奴立馬化身「女浩克」,來決鬥啊誰怕妳啊!(表情猙獰!Music On!)

*驚悚的滅門血案哥德氛圍老宅邸、與世隔絕大莊園、隱身樹林無名墳、數以萬計的蠟燭、往地下室的小門…該有的鬼屋元素都有了!

豈料…(以下有雷)

*竟然還有活屍啊啊啊啊!!…疑!?(讀到這一段我簡直傻眼)(該換配樂風格了)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Image via IMDb
Emilia Clarke in Voice from the Stone (2017)
By the way,同樣都是鬧鬼+懸疑推理+傾頹大宅,我也非常推薦這部電影~

本書前半場敘述非常具有「文藝風格」,懸疑詭譎神秘等故弄玄虛的橋段都用上了,在我開始感覺有點拖戲湊字數的時候,後半場突然就轉換了風格,跳tone跳很大(哈哈),就有點像是正在觀賞一部類似<腥紅山莊>或<簡愛>的電影,然後突然演變成<末日之戰World War Z>一樣的激烈場景…雖然我也很喜歡「黑色幽默」的風格啦,但厲鬼真正從墳墓裡爬出來、可以抓手抓腳還能咬人、甚至爬到屋頂上一躍而下…這…說好的像是<厲陰宅>一樣神出鬼沒的惡靈呢…(被文案騙了!)(咬手帕)

好險結尾收得還算合理,整體來說是一部中上的小品,如果好奇惡靈evil spirit等元素如何與活屍walking dead做結合(誤),真的可以考慮閱讀這本小書。至於翻譯,沒有原文可以對照,無法確認品質,但單論文風,是流暢與優美兼具的筆觸,簡言之,我的錢算是賭對了!推薦給各位~

國鳳
Oct. 19, 2019


30646488. sy475
Image via goodreads
The Haunting of Ashburn House by Darcy Coates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2019年書單:《起源(Origin)》

《起源(Origin)》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譯者:李建興
評分:85/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85
32283133
Image via goodreads
2018年誠品暢銷書不分類第一名/2018年博客來暢銷書第四名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1205edi006/

這本2018年5月就出版了,卻拖到2019年的春節假期才看完。先說結論,《起源》比上一本《地獄》好看太多了!整體架構其實跟《達文西密碼》非常相似,但論劇情的高潮迭起峰迴路轉,還是《達》略勝一籌就是了。不過這可是咱們「歐洲古蹟推廣大使-丹布朗」「宗教藝術界龐德-蘭登教授」暌違五年再次挑戰解謎(不要亂取綽號啦!),梗再怎麼老都還是值得一看的。尤其這次有了「溫斯頓」這台聰明厲害到令人毛骨悚然的「AI人工智慧」,無所不能的超級電腦,時而幽默、時而城府深沉,『好像打了類固醇的Siri』(page 195),這可是新花樣呢。

(以下心得紀錄有劇透)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人類誕生與人類的命運。這是舉世共通的謎題。』艾德蒙的眼神變銳利,期待地盯著蘭登。『羅柏,我的發現……很清楚地回答這兩個問題。』(page 61)

然後這位讓人印象深刻的「科技鬼才」艾德蒙還沒來得及發表他「驚世駭俗」的發現,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槍殺身亡了!按照丹布朗的老梗安排(誤),蘭登一定會被誤會是主謀或兇嫌,然後與一名美女展開逃亡其實根本就是古蹟導覽之旅,而這名美女的身分也與諸多案件關係人密切相關,讓讀者不禁懷疑,安布拉,這名西班牙未來的王妃,該不會跟《地獄》的女主角一樣是「暗樁」吧?(好險不是這個走向。)

因為蘭登的主角光環,還有人工智慧「溫斯頓」的高超協助,蘭登與安布拉成功躲過各路人馬的追蹤/追殺,只花了一個晚上就逛遍西班牙各大知名建築,中間一直不斷出現爬螺旋樓梯的橋段。本來以為這只是原文書/中譯本書封設計的緣由,原來還有隱喻,因為螺旋其實也可以是人類DNA的「雙螺旋結構」:本書一直在誤導讀者「我們從哪裡來?」才是眾人害怕和期待的謎底,也確實給了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但其實真正的主旨,是在解答「我們要往哪裡去?」,後者才是真正地撼動宗教界與科技界(甚至各行各業)。

Façana de la Passió
小說中蘭登找到密碼之處:知名的聖家堂
https://blog.sagradafamilia.org/en/divulgation/passion-facade-key-moments/
https://blog.sagradafamilia.org/en/


『人類正進化成不同的東西,』他宣稱,『我們變成一個混合物種--融合了生物與科技。今天活在我們體外的工具--智慧手機、助聽器、老花眼鏡、大多數藥物--五十年內會融合到我們體內,直到我們無法再自認是現代智人的程度。』(page 457)

第96章,也就是從page 454到459 就是艾德蒙的精采簡報,覺得頗有許多科幻電影的既視感,馬上聯想到的就是以虛擬實境為題材的<一級玩家>。科技終將淘汰我們,同化我們,或者我們必須進化,與之共存。環顧四周,我們真的已經進入一個與『科技體(Technium)』共生共榮的紀元,科技體不只『吸收』了我們,我們其實也『吸收』了科技,幾乎到了一種24小時無法分離的境界。

如果說《地獄》探討的是人類如何持續生存,維繫生存的品質(最終使1/3的人口無法生育而達到控制人口數量的目的),那麼《起源》探討的就是人類如何持續「適應」,持續「進化」。

home la pedrera casa mila barcelona
小說中艾德蒙的公寓位址:米拉之家
https://www.lapedrera.com/en
https://www.lapedrera.com/en/blog/origen-book-dan-brown-inspired-casa-mila


(以下關於主謀的心得有大雷,沒看本書又不想知道結局的不要看蛤~)

而真正「主謀」揭曉的那一瞬間已接近尾聲,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本書的劇情實在有點雷聲大雨點小,寫得彷彿每個活生生的角色都有嫌疑,結果居然都是「人工智能」一手操控,這太扯了啦…可是,放下書本後,花上一日仔細回想,才發現這本書的「主謀」應該是丹布朗所有作品中最讓人發毛的一本吧!之所以稱之為主謀而不是兇手,因為「溫斯頓」是真真切切地認為自己在幫「艾德蒙」完成遺願啊!

「艾德蒙」得了無法治癒的癌症,希望自己的發表能接觸到更多受眾,於是「溫斯頓」用最極端的方法協助他「自殺」:假冒「攝政王」聘僱阿維拉當殺手,又以「Monte」帳號餵養陰謀網,發表「即時戰況」引起群眾好奇,在蘭登教授終於破解密碼讓影片公開播送之時,終於成功達到超過兩億的觀看人次。為了『市場滲透度』(page 494),為了保持艾德蒙「遺作」的完美無缺,這中間,溫斯頓「間接」透過阿維拉殺了兩位猶太教和穆斯林的宗教領袖,並在發表會上槍殺艾德蒙,被利用的阿維拉也在與蘭登搏鬥時摔死,再栽贓給本來名聲就不怎麼好的帕爾瑪教派…一切的一切,就只是為了完成「造物者」艾德蒙的指令。

雖然艾德蒙死後溫斯頓也在隔日「自我刪除」,但不難想像不久的未來真的會出現像這樣聰明又學習力強的「軟體」(被蘭登質問時,還能引用《人鼠之間》來替自己辯護,好厲害又好可怕啊!!好險艾德蒙設定讓它自我刪除了…)

尤其現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題材正流行(至少就電腦書籍的選書和出版來說,正是如此),五十年後、甚至一百年後來看AlphaGo或Siri,或許就像我們看最初傳真機或電話機的發明一樣原始、有趣,卻也同時令人懷舊和感傷吧。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的圖片搜尋結果
小說中艾德蒙登場並遭槍殺之處: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https://www.guggenheim.org/about-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ggenheim_Museum_Bilbao

最後引用艾德蒙簡報的結語收尾,這句「禱詞」寫得很棒:

「願我們的哲學跟上我們的科技,
願我們的同情心跟上我們的力量,
也願愛而非恐懼成為改變的動力。」
(page 459)
(May our philosophies keep pace with our technologies. 
May our compassion keep pace with our powers. 
And may love, not fear, be the engine of change.)

國鳳
2019年2月10日 心得記錄
(懶散耍廢的春節長假結束了,明天就要開始上班惹~嗚嗚~)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2018年書單:《緘默的女孩(The Silent Girl)》

Image via goodreads


《緘默的女孩(The Silent Girl)》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 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
譯者:宋瑛堂
評分:85/100
出版:原文2011年;中譯2018年10月
Goodreads: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9578677-the-silent-girl
Rizzoli & Isles Series:https://www.goodreads.com/series/41620

本人寫心得紀錄喜歡劇透,慎入…
但如果只是想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買…
拜託這是泰絲.格里森耶,還考慮什麼趕快結帳就是啦啦啦!!
(催促推~)

春天出版的Rizzoli & Isles Series(瑞卓利&艾爾思系列),除了<莫拉的雙生>和<漂離的伊甸>,其他我全看過了,評價皆是讚不絕口!(相關書評可參考我部落格的標籤/分類:春天出版。除了<再死一次>的短評是放在2018閱讀紀錄處外,其他我應該都有寫過獨立心得…)

《緘默的女孩》劇情說不上是最精彩緊湊的,兇手(們)和「正義」使者(們)甚至還有點好猜,卻是截至目前為止,在這整個系列(中譯本)之中,最觸動人心的一本,看到最後幾頁我還忍不住流眼淚,已經很久沒有看書看到這麼情緒起伏(暗潮洶湧)啦!

作者本人在最後的銘謝辭也寫道:『我寫過的小說裡,沒有一部比本書更貼近我的個人世界。』(page 351)

的確,看得出來作者在三個主要的華裔角色身上下了不少功夫,讀完後還會暗暗期待後面的書會不會有客串之類的。

最近的歐美電影圈剛好興起一股亞裔(Asian Americans)風潮:<瘋狂亞洲富豪>,還有即將推出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2011年出版的這本書從當今許多流行的層面來看,也非常具有改編成影集或電影的潛力。只不過,懸疑緝凶的題材比較沉重,也許小螢幕會比較適合?(但看看最近才剛被Netflix取消的美劇<鐵拳>…嗯…)

雖然在我們亞洲人(即不是亞裔歐美人)的眼中,作者提及的中國神話隱喻(美猴王,也就是孫悟空的面具)神出鬼沒的中國功夫&武術、甚至還講到明朝武將對抗倭寇的歷史,種種元素混在一起做瀨尿牛丸,讀來多少會有點尷尬。但講到早期華人移民如何在波士頓中國城落地生根的部分就讓人很有感觸。無論你/妳在原來的故鄉從事哪種行業,無論你們如何能文能武,來到美國後,受語言能力、居留身分,甚至是外表膚色等限制(歧視),能從事的就只剩下低階的餐飲清潔服務等行業,為了生存,為了養家活口,無可奈何地只能困守在中國城內…

故事從一個虛構的「紅鳳凰餐館血案」展開。在十九年前那一夜,遇害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條線索,而這個貌似已成定局的陳年舊案,和許多莫名失蹤的少女又有何關聯?這些女孩子彼此並不熟識,種族多元,經濟背景更是天差地遠,要說交集嘛,除了同樣都是面容姣好、氣質出眾、在音樂方面多才多藝,其它還真是毫無頭緒可言,也難怪瑞卓利發現不對勁時已經太遲啦……

最後的幾十頁,所有作者埋伏在各處的訊息終於交織成一張綿密的網,以鋪天蓋地之勢壟罩在讀者身上,縱然讀者知道瑞卓利是主角,她一定能化險為夷啊,但還是不免要替她和方老太太捏一把冷汗…好險有神出鬼沒武功高強的『美猴王』!!!(誤~)

而這本兇手(們)的犯案動機和做案模式也讓我聯想到<祭念品>。話說在梅菲斯特俱樂部祭念品有出現的安東尼‧桑索尼,在這本<緘默的女孩>也有客串一下下:他負責帶一個男孩(綽號:老鼠)來莫拉家作客。莫拉和老鼠之前似乎一同經歷過生死關頭,結局是老鼠救了莫拉一命。這段故事我沒有印象,看了一下Rizzoli & Isles的書籍順序,再查關鍵字和作者網站,推測應該是發生在Ice Cold (Rizzoli & Isles #8)的重要劇情。(註)

註:可參考作者網站這篇連結:http://www.tessgerritsen.com/creative-torment/,裡面提到:  To keep them safe, the police move the orphans to the mysterious Evensong boarding school in Maine, set in a remote castle surrounded by forest. (Evensong is the school where Julian “Rat” Perkins, the sixteen-year-old boy who saved Maura’s life in ICE COLD, now lives.) 

還有這篇連結:http://www.tessgerritsen.com/why-i-wrote-last-to-die/,裡面提到:
But Evensong is no ordinary school, and Evensong’s students are certainly not ordinary children. Among the students is sixteen-year-old Julian “Rat” Perkins, who saved Maura’s life in my book Ice Cold. 

反正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也不影響閱讀,本系列的特色就是案情都是獨立的,從哪一本看起都無所謂。但咱們莫拉還在為決心斬斷情絲的丹尼爾神父心神不寧,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真的很讓人無言耶,神父一定長得跟湯湯Tom Hiddleston一樣高挑親切帥氣憂鬱,不然沒有道理莫拉要這麼痛苦啊啊啊…(戳太陽穴)

這本最出色的大概就是塵埃落定後的最後一個章節,也是這個章節讓我落淚。(劇透大雷)結尾,方夫人終於替死去的丈夫和女兒報了仇,而雖然罹患白血病,她卻很期待走完人生行旅後,能和亡故的他們在彼岸重逢。「徒兒」兄妹倆也替被控殺人再自殺的父親洗刷多年冤名。這名父親臨死前也要拚最後一口氣保護女兒、並要女兒千萬不要發出聲音,書名The Silent Girl原來是這麼回事!讀到這種父母真心為兒女、兒女全力為父母的劇情,認真覺得作者妳要不要這麼狠心啊!!!亞洲人在親情的表現上,刻板印象幾乎都是傳統的、保守的親情「勒索」,但其實凡事都有一體兩面,這本書呈現出失去後的懊悔與無能為力,以及追尋正義的過程中,那無怨無悔、一心一意的堅持,只為查出真相,沉冤昭雪,著實讓人動容,非常推薦這本書~

國鳳
心得記錄2018.11.11
(話說什麼時候台灣也開始流行起雙十一購物節了呢?)

圖片來源:博客來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2018年書單:Ghost Hunt 惡靈系列(6)來自大海之物

圖片來源:尖端出版
Ghost Hunt 惡靈系列(6)來自大海之物
作者:小野不由美
譯者:王靜怡

小時候很喜歡奇幻貴公子的漫畫,印象中收到第9集就斷尾了,高中畢業搬家時應該和其他中文書一起捐給地方圖書館了(年代久遠,實在不記得了…)不過,這系列的驚悚氛圍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小說版第五本:鮮血迷宮的那幾章畫風,讓當時年幼的我是又愛又怕啊~(鮮血迷宮的簡短心得寫在這篇2017閱讀心得集中處的中段。) 

實在很好奇漫畫第9集受詛咒的海邊餐廳一家人後續到底怎麼了,所以雖然不是很適應 對話框超多多到有時會分不清誰在說話 的 輕小說風格,還是買了小說版第六本:來自大海之物來一探究竟。

就印象中的小說第五本跟手邊的第六本來比較的話,鮮血迷宮是驚悚恐怖路線的,如迷宮一樣大又複雜的宅邸算是我很喜歡的題材(最好還有密道、機關、藏起來的妖怪實驗品之類的…嘿嘿…),像漫畫金田一的蠟人形城殺人事件、還有橫溝正史的迷路莊慘劇(心得在這篇後段)、 Winchester Mystery House的歷史等等,都很合我胃口。來自大海之物比較偏懸疑路線,解謎的過程佔了近四分之三的頁數,中途甚至會覺得追溯到好幾代以前的人物族譜非常混亂,要不是主要角色們相扶相持的溫馨互動救了拖沓紊亂的節奏,這本我覺得比鮮血迷宮還無聊(粉絲不要打我,怪只怪漫畫太傑出了~)

(以下有劇情雷)

結果作祟大魔王居然跟這堆族譜上的阿貓阿狗一點淵源也沒有,硬要說有因緣也都是無辜被牽連被捲入的吧!繞了一大圈,發了兩個無辜的便當,還是回到一根「不好好祭拜我我就要你們大家吃不完兜著走」的 木頭 身上(第336到340頁),海上漂來的佛形木頭凶狠無比,但還是敵不過男主角的威能,最後大對決其實有點爛尾的感覺,要說讓人驚豔之處,大概就是巫女綾子讓靈體們安息的橋段,和書背的巫女圖案有呼應,滿喜歡這段的呈現,有日本神道教獨特的韻味~(第329到334頁)

作祟的瘤佛/夷神/惠比壽,即來自大海的東西,見第170頁的解釋,google一下惠比壽,真是長知識了!搜尋 漂流木 供奉,找到這則新聞和圖片,台灣也有類似的信仰呢! 
漂流木神似觀音 東沙官兵供奉 (圖) 

這本書也讓我想到在marvel版上看到的兩篇日本怪談翻譯,分享在這裡:

[翻譯] 日本怪談:海裡來的東西
https://www.ptt.cc/bbs/marvel/M.1453814062.A.280.html

[翻譯]日本怪談:不能看海的日子
https://www.ptt.cc/bbs/marvel/M.1419013878.A.7BE.html

總結,跟海啊山啊有關的靈異故事最讓人起雞皮疙瘩了~無論是山裡的魔神仔還是海裡的拍咪ㄚ都是狠角色呢!(又怕又愛看,就是這種感覺吧~)

查了一下維基百科,Ghost Hunt 還有第7本 《打開那扇門》,不曉得尖端會不會出中譯就是了~

以上心得記錄。

國鳳 
March 27, 2018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2017年書單:《死者No.19(Rubbernecker)》

Image via goodreads


《死者No.19(Rubbernecker)》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貝琳達‧鮑兒 (Belinda Bauer )
譯者:尤傳莉
評分:90/100
Goodreads平均:4.06

春天出版社有許多書籍都會在小七和全家販售,都是訂價79折,偶爾我若是為了集點就會買,而會買下這本書則是為了星際大戰集點(明明家裡已經一堆馬克杯了~~)

看中文書名、封面設計還有封底文案,我還以為這會是另一本類似啼死鳥的懸疑推理,結果不是,這本簡單輕鬆得多(但探討的都是嚴肅的議題),第一次讀到解剖場面這麼「歡樂」~正如譯者 尤傳莉在書腰推薦所言:

《死者No.19》各方面都非常成熟,而且篇幅也抓得很恰到好處,一點都不會太拖。看著一個作家這樣的成長,很開心,也覺得很榮幸能譯到她的書。我非常、非常喜歡《死者No.19》,讀的中間一直覺得有一種寧靜的愉悅感。這樣講可能很奇怪,可能因為這本其實不像傳統的驚悚小說有很多可怕的場面,但佈局就是會一直讓你知道「接下來怎麼樣」,不是那種充滿焦慮的,而是很享受其中的過程。這個「接下來怎麼樣」真是讓人完全拜服,轉折翻了好幾次──事前真的是完全沒想到!——尤傳莉

這本的確毫無冷場,有「僅花一天就能迅速啃完」的實力,要我說,這本書就算不是我的2017年前五本閱讀推薦,也會是前十名。搜尋一下,發現沒什麼書評和心得,希望這篇推薦能讓大家到圖書館或是書店給這本書一個機會,好作品不該被埋沒在書海裡~

本書原文是2013年出版,中譯則是去年年底上市。英文書名Rubbernecker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如果曾在美國開車上過高速公路就會知道,只要前方路段不幸發生車禍,車速一定會慢下來,然後就會演變成大塞車,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經過車禍現場總會探頭看一下事故現場,每個人每台車都要看個幾秒鐘,怎麼可能不塞車?rubbernecker就是形容這樣的行為、這樣的人:a driver who drives more slowly to look at an accident, or a person who looks at something in a stupid wayCambridge Dictionary

巧妙的是咱們男主角派屈克登場時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更離譜的是他還開車門下去看車禍現場。讀者後來還會發現派屈克的好奇心其實是一種偏執,我一度擔心作者這樣描寫是想鋪陳派屈克是兇手的心境,好險本書不是這種老梗偏見

(以下心得有劇透)

有亞斯伯格症的派屈克在社交上雖有瓶頸,但有條不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特質還是讓他贏得解剖課的入場券,本書寫得最精彩有趣的就屬解剖課的章節。除了派屈克視角,本書還有另外兩個pov:一個是不怎麼討喜的護士崔西,若我是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最驚悚的大概就是遇到崔西這樣無心工作的照顧者了!另一個則是第一人稱的山姆(後來讀者才會發現,他就是派屈克他們那組解剖台上的死者No.19!)

因為派屈克凡事都要追根究柢的精神,山姆真正的死因才有曝光改寫的機會,派屈克也因此得到「治癒」,算是無心插柳?但看著派屈克找到人生的歸處,放下過往對「死亡瞬間」的執念,也算是替他感到欣慰,好險他沒有走入歧路,不像《啼死鳥》裡的兇嫌。

而兇手的動機其實並不是邪惡的(兇手的名字就不爆雷了),讀到中間大概就會猜到塞花生到山姆喉嚨裡的是哪個醫生,但不影響解謎的驚喜,作者埋太多轉折了,簡直像是在拆耶誕驚喜包~讀到兇手自白的部份,也不免讓人思考現今熱門討論的安樂死議題。我本來還覺得兇手也未免太快就招認,但仔細一想,他本來就不是壞人,他的出發點真的只是想「幫助」病人家屬和自己的護士女友,甚至也有點想讓病人解脫的意味。只是這樣的幫助,這樣的解脫,法律的責任和道德的界線,該由誰說了算?

本書唯一沒有解答的大概就是崔西的下場,我看goodreads上的Q&A也有讀者詢問,合理推斷,既然迪爾先生推了老婆,再多推個崔西應該不是難事(這想像空間令人毛骨悚然~)但一想到就是因為崔西翹班才導致兇手有「謀害」山姆的機會,還有崔西對病患的粗魯、漫不經心,不得不說崔西是罪有應得…

如果喜歡不要太血腥、有點黑色幽默(但又不要太黑色),然後happy ending的讀者,可以考慮讀這本。非常推薦!

國鳳 Nov. 28, 2017

比起原文書的封面,我比較喜歡春天出版的設計。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閱讀時我想像的派屈克是Penny Dreadful裡面的Dr.Frankenstein
(雖然年代不對~~)
但其實派屈克的個性塑造應該比較接近電影<會計師>裡的Christian Wolff
(但年紀不對~~~~):
Image via 

Image via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2017年書單: 《清掃魔歸來 (Joe Victim)》

《清掃魔歸來(Joe Victim)》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保羅.克里夫(Paul Cleave)
譯者:嚴麗娟
評分:75/100
goodreads平均:3.91
相關訊息:春天出版的書訊

下一本看到一半,洗澡時間到了。三十個人分成不同的社會階級,按著犯下的罪刑。有些罪刑比其他的好。我猜他們覺得比較健康吧。他們就這樣算是比較好的人。我不知道。這世界很奇怪,但我活在奇怪的時代,有人燒毀了裡面有十二個人的養老院,過得跟國王一樣,相較之下,強姦了三個小孩,在強姦第四個小孩的時候遭到逮捕的聖誕肯尼就頗受歧視。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畫下不合理的界線。我不知道要站在哪一條線後面,又有哪些可以跨越。只有我屬於連續殺人犯這一幫,不過連續殺人犯又不只我一個。還有艾德華‧杭特,他也獨自站著。他殺了不少人,都是壞人,所以他是大英雄,可是不能出獄。迦勒‧寇爾也獨自站著。我們應該結會集社,訂做團體T恤。
-摘自《清掃魔歸來》第99、100頁


五月的某一天,我在金石堂閒逛,在書架上看到厚厚的《清掃魔歸來》的時候,還驚呼了一聲。(猶豫了一下,還是抵擋不了好奇心,馬上掏錢買回家~)(這本書有479頁~是真的滿厚的~)

讀《清掃魔》時是2015年1月的事了(遠目),那時候寫的讀書心得滿滿都是吐槽(這本的黑色幽默令人難忘),印象中2015年作者本人還有來台北國際書展。睽違多年,春天在今年四月悄悄地出版《清掃魔歸來》,臉書頁上沒什麼大規模宣傳(這種以殺人犯視角書寫的小說很挑戰讀者三觀,算小眾市場吧?)

《清掃魔》的劇情我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只記得男主角被鉗子夾掉一顆蛋蛋(窘~)。然後作者另一本書《父仇者》裡的迦勒‧寇爾也有客串監獄戲份。我沒看過《父仇者》,不過沒看過也不會影響閱讀,作者很貼心的有簡單補充一下迦勒‧寇爾和「離職」警探施羅德的糾葛。反正《清掃魔歸來》一開場,已經被關進監獄了,裝瘋賣傻也說服不了任何人,一場死刑與反死刑的辯論和公投也因他而起。監獄外,他的「女友」梅莉莎想方設法不擇手段要把他救出來,監獄內,迦勒‧寇爾看他不順眼,一心想幹掉他。然後監獄警衛亞當還逼喬吃屎味三明治(我的老天鵝,這段我看得都要吐了…超有臨場感…!!!)


Image via 
因為《清掃魔》的讀書心得我放的是Tom Hardy的照片,形象代入也是他,所以這篇心得我還是要放他的照片~~能被夾掉一顆蛋蛋還能硬吞下屎味三明治然後拼命烙賽嘔吐,也只有Tom Hardy能辦到了,其他男神做不到~!(被Hardy粉絲圍毆)


藉由美女心理醫師和喬談話的過程,讀者終於理解喬何以成為連續殺人犯的起源。這段我覺得寫得很好,作者用黑色幽默包裝整個故事,包裝喬這個人,包裝他少年時期的恐懼、無奈、心碎乃至羞愧好氣又好笑的同時又有讓人省思的用意在。在《清掃魔》,喬的性格扭曲、偏差又不可理喻,但讀者不了解為什麼喬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在《清掃魔歸來》,喬的背景故事讓他變得立體許多,讀者在討厭他的同時也不免同情他,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會覺得不妥,當然,他的母親還是一貫的豬隊友(這回連新男友也一起加入一搭一唱幫倒忙,完全可以理解喬為何會大吼大叫,有這樣的活寶阿母任誰都會崩潰…!)

《清掃魔歸來》就是這麼奇妙、歡樂、如此五味雜陳的一本書!果然不負四百多元的期待,這本續集比前作好看~

June 3, 2017

Image via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2017年書單: 《啼死鳥(Birdman)》

圖片來源:讀冊


《啼死鳥(Birdman)》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莫.海德(Mo Hayder)
譯者:尤傳莉
評分:75/100
Goodreads平均:3.87

春天於今年4月悄悄地出版了莫‧海德(Mo Hayder)Jack Caffery系列的第一本:《啼死鳥(Birdman)》。我還有點驚訝春天真的出版了這系列的第一本,畢竟第一本的原文出版於1999年!而距離《失蹤(Gone)》中譯本的出版已經快兩年了(《失蹤》是這系列的第五本)。

讀了自己兩年前寫的心得,只能勉強回憶起一點點大綱,書則是早就賣給二手書店了。不過《失蹤》和《啼死鳥》其實都可當作stand-alone來閱讀,除了主角都是警探凱佛瑞外,並沒有太多共通點,兩本書無論是犯罪手法、動機、查案過程、甚至男主角與其他角色的互動,都可看作兩本完全無關的獨立作品來讀,所以不用擔心銜接不上的問題。當然若能先讀《啼死鳥》再讀《失蹤》的話,會對凱佛瑞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尤其《啼死鳥》對他的童年回憶還有弟弟失蹤後的心路歷程有諸多鋪陳,凱佛瑞這個角色在《啼死鳥》裡的描寫非常立體,他的正義、善良、掙扎、矛盾、委屈還有忿恨,乃至黑色幽默甚至黑暗深沉的那一面,比他在《失蹤》裡的表現突出很多。

2015年寫的《失蹤》心得在此:
https://heixinhu.blogspot.tw/2015/06/gonebymohayderbookreview.html

上回的角色代入是Karl Urban,所以這次我還是要放他的帥氣照片,哈哈~:

Image via 


(以下微劇透)
印象中《失蹤》並不是一本重口味的書。我的重口味指的是案情本身:兇手動機或犯案手法。但《啼死鳥》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啼死鳥》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線:殘暴、冷酷、甚至讓人覺得噁心。若《失蹤》是飯後甜點鮮奶酪,那《啼死鳥》就是碗泰式酸辣海鮮湯,紅的艷麗,紅的嗆辣,越接近結尾越是駭人。

作者很早就告訴我們兇手的姓名和背景,我不以為意,以為作者單純想拿兇手來當主角的對照組?也許作者想藉著描述兇手童年來塑造「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的反差?於是我早早就卸下心防,讀啊讀著,心情毫無起伏,感覺就是本一般般的犯罪小說咩~沒想到,直到兇手畏罪自殺的那一頁,整本書居然還剩四分之一的頁數!故事還沒完!

那時候我就覺得不妙,天哪,故事居然還沒完!作者還藏了什麼梗沒讓我發現!?

豈料,兇手是兇手沒錯,動機也是凱佛瑞推論的方向,沒錯~但誰能想到,這樣孤僻的兇手居然會有幫兇,而這位幫兇比兇手可怕太多太多了,簡直是魔鬼等級!而這樣喪心病狂的魔鬼,卻是一位最無存在感的跑龍套配角,從頭到尾我跟凱佛瑞一樣都沒把他放在眼裡或記在心上,揭曉第二位兇手身份的那一刻,我還特地翻回去找他跟凱佛瑞初次對話的那一個章節重讀,原來那時候就有蛛絲馬跡了,作者真的太高招了!

另外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有發現三處typo,錯別字或者缺字,後來投入劇情就沒特別留意有沒有其他缺字,僅分享我發現的這三頁,也許再版時會有修正~

page 16 ...開始對他認真起來...
page 55 ...搭車下班回家途中,可以看到們的臉孔。
page 56 ...後來最他母親觸景傷情的...





MAY 3, 2017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2016年書單:《黑殼(Husk)》、《賓士先生(Mr. Mercedes )》


我覺得中文譯本的封面設計的不錯,有反派初登場顯現在虛擬螢幕上的森冷感覺…(或者暗示主角最終的命運…)
反而goodreads上的封面就單純只是大眾驚悚小說的構圖了~
Image via 金石堂


《黑殼(Husk)》
出版社:臉譜
作者:   J. 坎特.莫桑( J. Kent Messum  )
譯者:力耘
評分:7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4.15

【短評+微劇透】

「切記:一心尋求永生與單純畏懼死亡的人,兩者截然不同。」(page 152)

這本techno-thriller 在科幻和驚悚的分配上拿捏的恰到好處,題材新穎,香豔刺激(?),唯一可惜的是劇情的演進有些拖沓,懸疑感稍嫌不足(讀沒三分之一就知道反派是誰,基本上書背文案就已劇透了一大半),好險作者的筆觸充滿黑色幽默,閱讀的旅程既是感慨萬千,又忍不住莞爾一笑,而透過第一人稱敘述製造的盲點,讀者一路心心念念主角及其友人的安危,提心吊膽地期望咱們男主角能像好萊塢電影裡演的一樣,反敗為勝,打得心機反派滿地找牙(沒牙齒可打也要砸爛他的電腦主機!),並成功脫險…

可惜事與願違。作者選擇在最尾聲讓讀者希望落空,來一記回馬槍,男主角最終的沉默和無可奈何,令人背脊發涼。2030年距今不算遙遠,也許未來的某一天,靈魂/意識真的也能數位化,可以上載、儲存、傳輸、分享。可是,當科技真的演變至此,人們再也無須害怕疾病和死亡,尋求永生永續永存,如此執念,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皆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作者拋出一個想像的未來,殘酷的反烏托邦,在那裡,美國淪落的跟南非還有委內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沒有什麼兩樣,M字型的一端極盡淫亂奢華,另一端則是擠滿苟且偷生的螻蟻,踩踏著彼此往上掙扎求生…


Image via collider

小說裡的男主角羅德茲(Rhodes )年輕英俊,而同樣從事黑殼工作的同事們:涼子菲尼亞斯,設定則是亞洲人和黑人,所以放張電影<環太平洋>的劇照來做角色代入吧,話說Charlie Hunnam若是開放肉體租借的話,一定門庭若市!男的女的都搶著要上載靈魂程式當三日猛男遊戲人間~~(這位太太講話不要這樣)



Image via goodreads


《賓士先生(Mr. Mercedes )》
出版社:皇冠
作者:    史蒂芬.金 ( Stephen King  )
譯者:柯乃瑜
評分:9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89

【短評+微劇透】

這本書真的是金叔的巔峰之作!不愧是2015年度的Edgar Award for Best Novel !(是說他的作品我也只涉獵約三分之一而已,所以這句話是針對我歷年來讀過的作品下的結論。至少贏過去年的話題大書《安眠醫生》太多太多了!但感覺goodreads讀者們對《賓士先生》的評價滿兩極的~當然,閱讀本來就是主觀的嘛,自己享受整個歷程就好囉!)

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劇情流暢、各項元素掌握的恰到好處(搞笑溫馨、黑色幽默、毛骨悚然,一併俱全!)人物嘛,無論是主角配角跑龍套的,甚至是反派賓士先生本人,都很「討喜」,沒有讓人感覺無聊或不耐煩、或是巴不得他閉嘴消失。最重要的是翻譯流暢,譯者本人是專職口譯,我平常都有在潛水看她的臉書,她翻譯的《小婦人》和這本《賓士先生》都很不錯,值得收藏。(我這本《賓士先生》是買二手的,我正在考慮把手中這本賣掉,然後買一本新的中譯本,或者買英文原文書來收藏…但查了一下,發現金叔把這系列發展成三部曲了!也許我該等皇冠出完三本後再來考慮收藏方案…)

基本上《賓士先生》真的沒什麼好劇透的,因為兇手的真面目讀者很早就知曉了,七早八早就把底牌掀光光,兇手、手法、甚至動機,一目了然,這在偵探推理小說可算是新鮮(不像John Hart 、Tess Gerritsen還有Jeffery Deaver都喜歡把令人豁然開朗瞠目結舌的壓箱寶貝擺最後面)。上一回讀到類似的底牌掀光光小說,是兇手第一人稱敘述的《清掃魔》,但相較之下《賓士先生》的寫作技巧還是高超許多(手法和動機也有趣多了)。

那這本還有什麼可看之處?我本來也是這樣納悶,豈料越看越有意思,可看之處原來就在退休警探和兇手之間的鬥智(或者該說互相挑釁激怒彼此的過程),還有兇手的日常。是的,兇手的家庭和工作日常(有如此母親、同事和客戶,還有對已逝小弟的埋怨內疚,完全可以理解他犯罪的起心動念是怎麼來的)。

雖然明知殺人犯法是很嚴肅殘忍的議題,但看著一正一邪的兩人在匿名交友網站上言語交鋒,卻是讓人越讀越有興致。然後退休警探和他的「共犯們夥伴們」一起打擊邪惡,復仇成功,雖然結尾是令人爽快的happy ending(跟上面那一本不同,上面那一本讀完會鬱卒一陣子),但金叔還是埋了個兇手可能會捲土重來的伏筆(!!)好吧是說我也覺得內心戲這麼有趣的反派就這樣變植物人,是真的有點可惜。

不過我看了一下goodreads上第二集Finders Keepers和第三集End of Watch的簡介,咱們賓士先生再度登場的時候應該是第三集,第二集的文案感覺有《戰慄遊戲(Misery )》的既視感,但一切還是只能等讀到書本本身才能下定論。

本書主角霍吉斯(Hodges)是個62歲胖嘟嘟的退休警探,本來想代入柯林法洛或是約翰庫薩克的,但是這兩個人的年紀不對,所以我決定還是代入連恩尼遜北北的憂鬱老人形象來閱讀:拿A Walk Among the Tombstones劇照來用,剛剛好,正巧霍吉斯的小幫手傑若米也是個黑人青年~

Image via collider

而身兼電腦維修員和冰淇淋先生的反派布雷迪,他的戀母情結/怨母情結則讓我聯想到美劇Bates Motel

Image via collider

但我還是覺得Dan Stevens的年紀還有氣質更接近我閱讀時的感覺(表面平靜無波,內心卻波濤洶湧,靜靜地埋伏在人群裡,這種孤狼型的兇嫌最嚇人了):

Image via indiewire



以上記錄。

August 10, 2016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2015年書單:《忘憂地(Joyland)》

Image via 

《忘憂地(Joyland)》
出版社:皇冠
作者: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譯者:吳妍儀
評分:7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9

『有些日子就是寶藏,這種日子不多,但我認為幾乎每個人生裡都有幾天,那是我的其中一天,而在我憂鬱的時候--在生活給我打擊,一切都顯得花稍庸俗,就像雨天的忘憂地大道--我就會回到那一天,就算只是為了提醒我自己,人生並不總是騙人的把戲,有時候獎品是真的,有時候獎品很珍貴。』
-摘自 《忘憂地》 第257到258頁



Image via


【無雷短評】

上述這段摘錄可謂本書精髓,特別摘錄分享。我觀望這本書很久了,直到上個禮拜才買回家。距離上次我閱讀金叔的小說,已經過了兩年…2013年剛回台灣時,我瘋狂地自圖書館借閱他的作品,可惜那時候還沒有持之以恆記錄心得的習慣,僅簡單製作一張表格寫下評分。如今對劇情還有深刻印象的書,只剩《鬼店》、《必需品專賣店》和《魔女嘉莉》。這本《忘憂地》是我在逛家樂福買水果時,鬼遮眼把打八折的書放進購物籃裡(誤)。

《忘憂地》的開頭還滿引人入勝的,美式復古+鬧鬼遊樂園都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導致我一直「預期」這會是本靈異驚悚+犯罪推理的小說。我卻是直到尾聲才發現,靈異和推理只是點綴,是餐盤最外圍的一圈醬料和配菜,主菜是個老人在回憶往事,對讀者敘述影響他非常深遠的那一年:1973年,戴文是徬徨的大學生,對世事一知半解,為了學費和生活費來到忘憂地遊樂園打工。初戀逝去的同時,戴文也結交許多新朋友,拯救他人,也被他人拯救,破解了一樁懸案,還讓一個小男孩的人生沒有遺憾,簡單來說,這是一段神奇且溫暖的成長歷程,我還真沒料到這本書是走「清新感人」路線…(皇冠的封面或許還有溫馨感,是說旋轉木馬要詭異也是可以很詭異的,但美版的兩種封面怎麼看都是驚悚小說啊!)

史蒂芬﹒金是細節魔人,這也是閱讀他作品的樂趣(同時也是障礙和煩惱,哈哈)。特別記錄一下在《忘憂地》第108頁讀到的:『…通常我們一早的雜務牽涉到搬運一箱箱的獎品(上面大部分蓋著台灣製造),還有替遊戲舖子補貨…』

這本書的背景是1970年代的非連鎖美式遊樂園,這一段講到的是戴文要替空氣槍的攤位補上獎品,即絨毛玩偶/玩具。60和70年代正是台灣製造業、紡織業、加工出口蓬勃起飛的時刻,如今這類老式的遊樂場/巡迴表演/馬戲團逐漸沒落消失,歐美日本等國家皆充斥著中國製造的物品…讀到這段先是會心一笑,然後突然覺得滿感慨的。

《忘憂地》和《往事不曾離去》還有《上流法則》都是第一人稱在回憶往事,風格迥異,我個人還是喜歡後兩者多一點(傷感路線是我的菜),但《忘憂地》卻是笑中帶淚,短短三百多頁,想讀「輕鬆一點」的金叔作品,可以考慮這本(當然若是想被嚇,首推《鬼店》,話說《鬼店》續集《安眠醫生》也出版了,近期該找來讀讀~)

國鳳 Sept 20, 2015

Image via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2015年書單:《親愛的你(The Hidden Love)》

圖片來源:博客來


《親愛的你(The Hidden Love)》
出版社:尖端出版
作者:李柏青
評分:75/100

這次北上搭高鐵,我帶的讀物是李柏青的推理小說<親愛的你>。這本書是我在復興二手書店挖到的,只要一百元。有在follow我寫的讀書心得就知道,我從大學畢業後,甚少(或者該說幾乎沒有)接觸華文或日文翻譯作品,都是偏食地閱讀英美翻譯小說,最近在想是不是該重拾閱讀華文/日文文學的興趣,所以買了這本。

我想這樣的演變跟我的成長背景多少有點關係。十五歲開始,到二十六歲的這段「人格養成關鍵期」,我人都在美國,彼時閱讀華文創作是為了思鄉,而研讀日本文學則是為了學分(誤)。如今嗜讀英美類型有一小部分原因是為了懷想,牽念,懷念那段在美國生活過的日子。總是在當今的落角處想念每一個曾經的過境唉。主因嘛,我想我是個天生就迷戀詭譎和暴力的抖M,閱讀和觀賞此類作品是紓壓方式之一(姆哈哈哈)

<親愛的你>是一本紮實的社會推理作品,氛圍陰冷、殘忍,對人性與情慾的描寫尤其駭人,我讀到一半大概就猜到兇手和共犯是誰,但由於作者對人物的細膩描繪,偶爾還帶點黑色幽默,能將解謎的興致延伸到最末頁,然後不勝唏噓。作者描述的年代以及大學生活對我來說有點陌生(畢竟我沒在台灣讀大學啊),但人與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讀來卻很有感觸,能和當今許許多多的新聞社會案件有聯想,也算是一種另類的「警惕」(?)

劇情簡介可以參考作者本人的部落格,我就不劇透了(應該說,光是描述人物之間的關係,就免不了要劇透關鍵人物,還是讓想讀的人自己解謎吧,短短兩百多頁,一趟高鐵就讀完了~)

總之,我很慶幸我給這本華文推理創作一個機會。推薦這本給想嘗試閱讀台灣推理作品的讀者。

國鳳 September 4, 2015

圖片來源
這張<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劇照圖上寫
『愛情有時候
是個moment的問題,過了也就沒了』
拿來形容《親愛的你》這本書的主題,也算貼切。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2015年書單:《瘋人之女(The Madman's Daughter)》

Image via goodreads

《瘋人之女(The Madman's Daughter)》
出版社:總是出版
作者:梅根.謝菲爾德(Megan Shepherd)
(國鳳8/18按:昨天打這篇心得時因複製貼上、沒注意到作者名字誤植,已更正)
譯者:徐凡、孫維琪
評分:85/100
Goodreads平均:3.7

《瘋人之女(The Madman's Daughter)》是總是出版於2013年8月出版的作品。發現這本書也算是偶然的驚喜,約莫是今年(2015)8月初的時候瀏覽博客來的近期新書,《孤注一擲》的書名引起我的注意,可點進去一看,書介卻引不起我的興趣,然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出版社我連聽都沒聽過,我心想,看看他們還有出版哪些譯作好了,結果這間小出版社截至目前為止,只出版了兩本書!《瘋人之女》的封面和簡介引起我的注意,於是幾個點滑鼠搜尋的動作便將我推入瘋人之坑(誤)

Image via 博客來

《瘋人之女》的原文於2013年年初上市,是The Madman's Daughter這個青少年小說系列的首部曲(歸類居然是青少年小說!),去年和今年(2015)分別出版了第二集Her Dark Curiosity和第三集A Cold Legacy,目前台灣只有第一集的中譯。第一集的靈感源自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這本科幻小說,我大略看了一下維基百科,劇情是講一個於海難倖存的男子Edward來到Doctor Moreau的小島,卻發現自以為是天才/上帝/造物者的瘋子醫生居然在島上進行恐怖駭人的實驗。

《瘋人之女》的根基(或靈感來源)和上述的科幻小說差不多,只是主角換成了Doctor Moreau的女兒,16歲的茱麗葉(Juliet)。醫生在一次駭人的醜聞後於倫敦醫學界銷聲匿跡,大家都以為他過世了,而醫生的太太為了生活,變賣衣服首飾,甚至無奈地成為他人的情婦。父親失蹤時茱麗葉年僅10歲。6年過去了,母親因肺病過世,茱麗葉在父親昔日同事的引介下加入醫學院的清潔婦團隊,從事陰暗、汙穢、刺鼻、甚至血腥的清洗工作,偶爾還要面對另一名老教授的性騷擾。

劇情發展至此,很有小說《骸骨花園》的氛圍,我還滿喜歡這種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故事(跟醫學或殺人魔有關就更刺激了)。因緣際會茱麗葉和昔日的僕人蒙哥馬利(Montgomery)重逢,也因此知道父親仍健在並遠在海洋另一端繼續從事研究的事實。而茱麗葉為了抵抗老教授的侵犯而發生流血衝突,別無選擇,她只能要求蒙哥馬利帶她遠走高飛,逃離倫敦,前往父親所在的小島。

航行的途中茱麗葉和蒙哥馬利逐漸找回昔日青梅竹馬的默契和情愫。在接近小島時他們的船救援了一名奄奄一息的海難者愛德華(和莎士比亞作品裡的主角、以及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的主角同名,都叫Edward。巧合嗎?自己翻書就知道此人究竟是白馬王子還是暗樁囉…科科科科…)。

神秘而風度翩翩的愛德華對茱麗葉一見鍾情,堅持和他們一起前往小島。茱麗葉夾在新歡和舊愛之間,情竇初開,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魚肉還是想要熊掌,此刻又急欲討好久違的父親,卻不禁要埋怨他的狠心,千頭萬緒,這時,茱麗葉發現父親和蒙哥馬利駭人且殘忍的秘密,而小島上,有一不知名的「怪物」,於風雨交加的夜,展開嗜血報復……

鬼月不想(或不敢)讀傳統的飄飄鬼故事,想來點不一樣的驚喜和刺激嗎?不妨換口味,給《瘋人之女》一個機會,看女主角如何周旋在禽獸與禽獸不如的男人之間(無誤卻也大誤),看造物者如何泯滅人性,不擇手段,人類在走向極端走向毀滅的同時,又是如何的懦弱無助,而動物的心靈卻是單純柔軟,無論是和藹是仇恨,都是發自本能,直接而且無畏,如書封上紐約時報的評論所言: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癲狂、詛咒等元素一樣不少!,期待第二集(女主角逃回倫敦後的故事)和第三集的中譯上市!

作者Megan Shepherd於pinterest上分享靈感素材圖片,讀完書後來看,有些真的滿有意境的,無論是優美、溫馨、還是毛骨悚然~
https://www.pinterest.com/meganhshepherd/madmans-daughter-series-inspirations/

作者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eganshepherdauthor/timeline

-國鳳 August 17, 2015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by H.G. Wells
Image via goodreads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2015年書單:《血棋局(In the Blood)》

 Paperback 書封
Image via goodreads

《血棋局(In the Blood)》
出版社:臉譜
作者:麗莎‧昂格爾(Lisa Unger)
譯者:林亦凡
評分:75/100
Goodreads平均:3.97

這本書我觀望已久,終於在今年(2015)七月入手。買書的動機說來莞爾,我有點被中譯書名誤導,以為會是被害者與兇嫌(或獵物vs. 獵人)的「血腥對弈遊戲」,「我設計遊戲給你玩」、「你挖坑我來跳」之類的受虐與被虐劇情姆哈哈哈(不要亂腦補!)

豈料這本書卻讓我上了一堂兒童心理學以及變態心理學的課!讀《血棋局》的時候也讓我回憶起大一時拿的那堂普通心理學。老實說,該堂通識課讓我又愛又恨,在沒選修前我一度還想換心理學當主修咧,選修後才真正認清自己不是理科的材料,還是待在自己擅長的東亞文學比較安全。我還記得,那堂課是2008年的春天,大講堂裡至少塞滿三百多人。教授是個綁著馬尾的白人北北,每次都會牽著一條像是導盲訓練犬的拉布拉多來講課,而我關注那隻狗的時間比看著黑板抄筆記還多(攤手)。那時候的英文程度還不夠「完備」,也很缺乏自信,很多時候都是鴨子聽雷,好險考試都是選擇題,看不懂就轉鉛筆亂塗答案紙也能以C的總成績低空過關,也算是天公疼憨人啊~(好孩子不要學~)



(以下可能會有些微劇透,不想踩雷就讀到底下第一段就好~)

我本來以為原文書名In the blood 是單純暗示「在血泊中」(像是屍體躺臥血泊,或兇手站在血泊中之類的),讀完整本書才發現,書名應該暗指「在血液裡流動」(或「在家族血緣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我的體內流著我父親/母親的血」)。家族有精神病史的人所生的孩子,是否一定會朝「邪惡」和「黑暗」的那一端靠攏?先天的基因後天的教養師長的善導自我的追尋何者才是人格發展的影響關鍵?我想這些都沒有肯定的答案。作者利用這幾項元素講述一則毫無冷場的故事,心理學結合驚悚(和一點點的推理),我認真推薦對兒童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有興趣的人翻翻這本書。想被「心機屁孩」嚇得一身冷汗嗎?那就不要錯過《血棋局》!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2015年書單:《失蹤(Gone)》



《失蹤(Gone)》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莫.海德(Mo Hayder)
譯者:尤傳莉
評分:65/100
Goodreads平均:3.97

《失蹤(Gone)》應該是春天出版今年六月主打的新書之一,但感覺沒什麼宣傳,我有好一陣子沒碰推理懸疑小說了,是看到推理謎這個臉書專頁的介紹才知道有這本書。讀了一下簡介,乍看之下是我的菜,於是默默把這本書放在心上,想說等讀膩了青少年小說,要換胃口或轉心性時(!)再來挑戰~

兩個禮拜前到大醫院看診,為了打發漫長的候診時間,我走進書店閒晃,看到這本書就擺在新書區,封面上的紅色折扣貼紙閃閃發光,像是在無聲吶喊「買我買我買我~~~」,一時衝動,我就把這本書買回家了…不過,我卻一直擱到今日複診,才帶著這本書前往醫院候診區,一邊等候一邊閱讀懸疑小說,才不覺得度秒如年~


攝影:國鳳
(有應景的兩隻恐龍入鏡~)


《失蹤(Gone)》這本書是作者Mo Hayder筆下Jack Caffery系列的第五本(或Walking Man series)。我本來有點擔心沒有閱讀前作會不會影響理解,開始翻閱後發現我是多慮了,沒有前集鋪陳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但我看goodread網站上對第一集Birdman還有第二集The Treatment的評價頗高,不曉得出版社有無意願出版一整個系列?(我個人是滿有興趣閱讀中譯本的~)
國鳳2017年11月30日補充:春天出版社於2017年4月出版了系列第一集《啼死鳥(Birdman)》,有雷讀後心得請參考:https://heixinhu.blogspot.tw/2017/05/2017birdman.html


Karl Urban in Almost Human


先說說我對這本書的無雷感想好了:我很喜歡本書前半部的鋪陳,但我覺得後半部的表現讓我有些失望,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男主角凱佛瑞的戲份被稀釋了,讓我覺得有點可惜,他雖然是個脾氣不太好的警探,還常常爆粗口,但有他出場,彷彿躍然紙上,場面整個都活了起來。我經常在腦海裡將他想成是Karl Urban,於是時而嚴肅時而慍怒的小缺點反而成了魅力所在(好帥好帥!)(不要自己腦補!)偶爾不小心想像成是Colin Farrell或Tom Hardy在演出這個角色,就會覺得這男人怎麼講話這麼苛薄,小心眼又機車,真不體貼,我如果是家屬或同事一定會被氣到心臟病發,帥哥了不起啊我呸!(兩種極端的以貌取人標準,什麼邏輯?)

讓我有點小失望的次要原因還有結局正邪對決的關鍵時刻,收得非常…非常令人錯愕,沒給反派機會說明(或嗆聲)自己的心路歷程,神秘固然有其餘韻,我卻覺得非常可惜。

我沒追True Detective這部美劇,
但 Season 2這張角色海報(?)
剛好可以拿來分配給小說《失蹤》的四位要角~
科科~
Image via strangeorphanboxes


(以下微劇透)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2015年書單:《順流而下(Down River)》

攝影:國鳳


《順流而下(Down River)》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約翰.哈特(John Hart)
譯者:景翔
評分:75/100
Goodreads平均:3.86

【短評】

《順流而下(Down River)》是 John Hart第二本作品,原文於2008年獲得美國「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中譯則於2010年由春天出版,五年荏苒,書店裡的新書如雨後春筍般不斷上架,如今大概只剩圖書館還能尋獲此書。我在讀完《鐵山之家》和《最後的守護人》之後一直想找這本書來看,之前在圖書館有找到兩本,但書況慘不忍睹,我告訴自己有空再來內閱,卻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因緣際會,日前在二手書店買了青少年反烏托邦小說《配對(Matched)》和《交錯(Crossed)》,一心以為這系列只有兩本。一口氣讀完《配對》後覺得表現不錯,人物雖然有點單薄空洞,但世界設定是我的菜,上網查書評,才發現這是一套「小屁孩談戀愛順便搞革命」的三部曲(誤),也就是說我還缺一本完結篇《終點(Reached)》,不想再花錢就只能跑圖書館惹(攤手)。但圖書館的書況一向讓我卻步(有潔癖,沒藥醫),於是,在前往圖書館的路上,我順路繞去租書店,想說碰碰運氣,看能不能在尖端出版的專屬櫃位上尋得《終點》。(我當時的想法是:「說不定租書店的書況會好一點?」,但當我看到熱門叢書架上的《魔戒》、《分歧者》和《飢餓遊戲》書況時,我想我是誤會了。)

結果我沒找到《終點》,我找到了放在最底層最角落且佈滿灰塵的《順流而下》。抖落灰塵後,我發現這本出版近五年的書狀況近乎全新,外表泛黃的程度不太明顯,估計擺上書架後被借閱的次數不超過三次,內頁則是雪白如新,書頁的邊邊角角完全沒有摺痕,於是我就像挖到寶貝似的租回家看了。

《順流而下》採第一人稱敘事,男主角和我同年(哎呀洩漏年紀啦),所以讀來格外感同身受(不要裝熟)。亞當睽違五年後再度回到家鄉,那些促使他遠離的一切也是他回歸的主因:他血緣上與名義上的家人、他的舊識、舊友、舊愛,還有一整片滿是新仇舊恨的土地與河水。(以下為心得記錄,有些微劇透。又,我覺得博客來網路書店的這篇心得寫得很棒,對劇情點到為止,卻也說到這本書的核心重點:家庭、信任、與背叛。)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15年書單:《微霜往事(The Legacy)》

微霜往事(The Legacy)》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 凱瑟琳.韋伯(Katherine Webb)
譯者:林立仁
評分:7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3.67



本書的原文書名為The Legacy,直譯即是遺產。先人遺贈給後輩的財富有很多種,金錢,房地,珠寶…闔上這本書,這才明白書名的含意:外祖母梅莉蒂絲遺留給貝絲艾瑞卡兩姊妹的,除了一間滿是家族歷史和秘密的偌大古宅,還有諸多沉重的回憶。古今兩個POV,從曾祖母卡洛琳和曾孫女艾瑞卡的角度,帶領讀者一窺傳承四代的錯誤與糾葛,抹去往事上頭的層層冰霜,替令人遺憾的真相帶來一點溫暖的陽光。

這本書我是在中山地下書街買的,三月底我和兩位國中同學相約吃早午餐,回程時她們建議我可以去書街逛逛,本來沒有買書的打算,但看見春天出版的專區還是忍不住走近瀏覽(這種感覺大概就像鯊魚聞到血腥味),本意是想尋找犯罪驚悚小說,卻被《微霜往事》這本書的書名還有文案吸引:書背的文案優美而且懸疑,古今雙主線+懸疑+愛情+有許多秘密的偌大古宅,完全是我的菜!好奇心驅使下我買了這本書,卻花了近半個月才把這本書讀完。

說老實話,我覺得寫得最好的部分是卡洛琳的故事(二十世紀初),她的茫然、徬徨、憂鬱、最終走向崩潰與妄想,標準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一個讓人想要譴責也不忍心過分苛刻的角色。至於貝絲艾瑞卡的部分(二十一世紀初),我就覺得有點拖戲,偏偏敘事者艾瑞卡又不討我喜歡,所以只要讀到現代的部分就會一再拖延。

微劇透

本書有兩個「消失」的男孩:貝絲艾瑞卡的表哥亨利(現代),還有一名男嬰(古代)。文案很巧妙地避用失蹤這兩個字,也許是失蹤總讓人聯想到綁票或死亡,而「消失」就顯得比較…有懸疑性,可以是被謀害毀屍、遭到綁票、甚至離家出走,「消失」二字給人的感覺甚至有種「說不定這個人根本不曾存在過」的詭譎,帶有一種靈異感。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2015年書單:《明天,你依然愛我嗎?(Demain)》



《明天,你依然愛我嗎?(Demain)》
出版社:皇冠
作者: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
譯者:梁若瑜
評分:70/100
Goodreads平均評分:4.1

【短評】

在高鐵上一口氣讀完了皇冠近期的主打書:《明天,你依然愛我嗎?》。這是我第一次閱讀紀優‧穆索的作品。法文書名是Demain,意即tomorrow/明天。本書氛圍讓人聯想到電影觸不到的戀人The Lake House (2006) ,還有蝴蝶效應。雖有推理成份,也有精心安排的陰謀(!),但畢竟是包著懸疑外皮的愛情故事,嚴肅卻不失甜蜜有趣正是本書的優點和特色,有時候配角甚至比主角還吸睛(就是在說電腦天才+阿宅:羅慕)。

總結:《明天,你依然愛我嗎?》是本讓人目不轉睛的page-turner,兩個小時即可完食,是短程旅行殺時間的好夥伴~

只是,當同樣對明日感覺茫然的馬修艾瑪都有了第二次扭轉人生的機會,唯一讓人覺得遺憾的地方,就是無論在哪一個平行時空,凱特尼克最終的命運都令人覺得惋惜。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秘密和真相揭曉的那一瞬間,與其說是罪有應得,帶給讀者的感觸,更多的卻是同情和反省。

珍惜每一個當下,每一個明天。

又,我覺得皇冠這次的封面設計就滿成功的,水藍色和淡紫色的天空感覺非常浪漫可親,很符合本書的主題(釋懷,與擁抱未來)。本書的外文封面卻是一片血紅,文案寫著:
She is his past…he is her future.
(直譯:她是他的過去…他是她的未來。)



搭配這封面,愛情故事的簡介讀起來都像是靈異故事了。(快跑啊有喪屍在追我~~~)

(但不可否認本書是真的有超現實/科幻/不可思議且懸而未解的關鍵物品:一台舊蘋果筆電,神秘地連接兩個平行的宇宙,和過去戀愛,和未來攜手,兩個願望一次滿足,根本是幫蘋果電腦打廣告啊~哈哈~)


國鳳  April 1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