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浪漫魔幻的電腦書編輯。
閱讀&電影心得,心情雜記,小說創作,手作天然石飾品…。

黑心湖。the black lake 臉書專頁(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ixinhu
Ellen塔羅牌與仁倫動中禪:https://ellentarot.blogspot.tw/
顯示具有 編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編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紀錄】編輯作品(更新:2025.06)

manny_the_frenchie on Instagram
Image via Bustle
11 Famous Puppy Instagram Accounts To Follow On National Puppy Day
https://www.bustle.com/p/11-famous-puppy-instagram-accounts-to-follow-on-national-puppy-day-16974690


記錄一下編輯過的書本們吧!
(陸續更新中……)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編輯序/譯者序:《無瑕的程式碼 軟體工匠篇:程式設計師必須做到的紀律、標準與倫理》

這是我在B社翻譯、編譯的第2本作品,耗時4個多月,記錄了好多篇「工作負能量日記」,還因此買了時報出版的《圖靈傳》來看呢!但閱讀進度緩慢,目前還在上冊,也就是圖靈的少年時期,然後又被其他書吸引過去了,哈哈!

以下是收錄在《無瑕的程式碼 軟體工匠篇》中的譯者序。試讀頁能挑選的有限,我希望挑選更多內文讓讀者參考,所以這次就沒有擷取審校序、譯者序或推薦序了。在此利用個人的部落格空間,提供給有興趣購買本書的讀者參考。(審校老師也有把他的審校序放在他自己的部落格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尋他的部落格:https://blog.kkbruce.net/。)

不要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話,單純從一位讀者的角度來看,老實說,《Clean Craftsmanship》並不是Uncle Bob寫得最好的作品,但肯定是他放最多感情的一本。(btw我個人覺得寫得最好而且必看的是《Clean Architecture》。)如果說《Clean Agile》是寫給敏捷社群的情書,《Clean Craftsmanship》就是寫給整個程式設計/軟體開發社群的告白/告解。

《Clean Craftsmanship》其實更像是兩本書合二為一:中間有將近一半的篇幅在講解測試驅動開發(TDD)和重構等技術,這部分我覺得其實可以獨立出來成為一本小書;至於前半與後半的篇幅則是經驗談,我尤其喜歡Part III,總覺得Uncle Bob講得不夠多,應該再寫更多一點,獨立出來成為另一本小書。我特別喜歡與歷史有關的所有描述,可以感覺Uncle Bob寫得迷人,對這一塊也很有興趣,果不其然,他在《Functional Design》後即將於今年底出版的作品,就是一部程式設計史

看目錄就知道,又是一本要查資料查到昏頭的書呢!很想挑戰看看,但B社是否會簽下這本書,或是否願意讓我再次分飾翻譯編輯這兩個角色,未來的一切都很難說。我唯一能說的就是《Functional Design》正在緩步製作中,我初步讀過一遍原文書,是一本徹頭徹尾的技術書(不愛歷史和講古的讀者可以鬆一口氣了),有興趣的讀者請再稍候一下下。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編輯日記:《POINTERS ON C》

*英文版《POINTERS ON C》,1998年出版。以下簡稱「英文書」。

*簡中版《C和指針》,2020年9月出版。以下簡稱「簡體書」或「簡中譯稿」。

*繁中版《徹底研究C語言指標(經典修復版)》,2023年11月出版。以下簡稱「C指標」。

疫情前,B社買了一大批簡中譯稿,由於買多有折扣,「C指標」就是湊數的其中之一。那些書也陸陸續續出版了,只剩「C指標」是最後一本。原因很單純,因為它最難搞(定)。原本老大指派的編輯是阿山,可太多書籍與雜務不斷插隊,導致阿山分身乏術,我認為再這樣放下去也不是辦法(版權畢竟是有期限的),所以數個月前我決定自告奮勇拿過來做。阿山已陸續處理過本書前10章的文字部分,主要是專業術語的簡轉繁和句型修潤,所以版權頁上「C指標」的責任編輯有兩位,無論如何就是要拉一個墊背啦(誤)

我本以為照著做不會太困難,然而「整稿完畢」加「1校完成」後的感想是,老大當初指派給懂技術的阿山是正確的,「C指標」大概是我編過的書當中最難(懂)的一本。知識由淺入深,字多、圖多、程式碼也多,而且很厚(初排640頁),不愧是大學教科書等級的著作,讓我有點後悔挖坑給自己跳,哈哈!(苦笑)

接下來記錄的是製作這本書時,我認為最難搞定的「編輯」部分,至於內容的「編譯」部分,不敢(也不願)不懂裝懂,只能說術語和用語部分的簡轉繁還算容易,但概念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了,所以多數時候,我選擇相信中國的編輯和譯者的翻譯,大幅度改動的地方並不多。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編編,引以為鑑

以下這些文字原本是寫在臉書上的,起因是近日看到下面這幾篇連結,有感而發。後來想了一下,不知未來的某天回顧這些想法時,我會有何感觸?是不以為然呢,還是依然堅持所見?所以決定整理後,也放在部落格這裡留存。



Image via Memedroid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編編,牢騷

 

🌏圖片來源:DQ 地球圖輯隊
你認識這個人嗎?編輯字典先驅塞繆爾·詹森


【編編,牢騷🍀】

有此一說,編輯一本書的過程,就如同「孕育」自己的書寶寶。

看著一本書,從只有word文字的初稿,到初排成PDF,再到校樣,最後印刷成書、裝訂成冊,從無到有,然後送它入庫、上架。送它展翅遠颺。看著它,在市場上接受嚴苛的試煉,在排行榜上,或者腹背受敵,或者氣勢如虹,或在茫茫書海中,從未上榜便歸於沉寂。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2019年書單:《動手做深度強化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Hands-On)》

《動手做深度強化學習》
中譯本出版社:博碩文化
原文書出版社:Packt
作者:Maxim Lapan
翻譯:劉立民

圖片來源:博碩文化

本篇落落長的閱讀心得在博客來有「濃縮版/精簡版」喔~:P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8944

我大約是在去年的這個時候進公司的,如今也滿一年了,但我還是要堅稱自己是菜鳥嫩編(喂!)

我是在誤打誤撞成為IT書的外版編輯之後,才知道有Packt這間出版社的。至今前前後後也編輯了3本Packt的書,主題分別是AWS、OpenCV和這本強化學習。(參閱文章:【紀錄】編輯過的書籍作品

由於我非理科背景出生,就算自信滿滿地認為英文理解不是問題,也不敢「打腫臉充胖子」不懂裝懂、說自己真正理解這些(五花八門的)專業知識。這時候,譯者的專業有多「」,就決定了我整稿/修潤/校對時的難易程度。

編輯一本書的旅程,是攀岩、浮潛、跳火圈,或是悠閒漫步在奼紫嫣紅的花園之中,還真得看譯者交來的「初稿」,究竟是塊未經琢磨卻潛力無窮的原石、還是一顆無可救藥的「怪石」呢!(請參考這篇特別有趣的歌詞改編:老編垚順的出版手帳的【老編掰歌 奇怪的章節(翻譯不順篇)】)

《動手做深度強化學習》的譯者劉立民教授就是屬於前者,另有翻譯《Python深度學習》和《Python機器學習》這兩本書。因為他有豐厚的專業學術背景,於是我就能將心思專注在「語句的修潤」上,無須一直在「滿腹疑問」的泥沼裡掙扎。真要比喻的話,原文書本身的主題就像是一塊「土地」,那些文字敘述、圖片表格、程式碼區塊…等等,就像是放置在土地上的「素材」,如花草樹木,如原石雕塑,如小橋流水。作者提供了「設計藍圖」,經譯者之手,將這些素材擺放整齊,呈現出花園的初始樣貌,而確認這些素材擺放正確,將枝葉修剪整齊,使石面平滑,移除雜草萎葉,或稍微調整「順序」,點綴「連接詞」,使之符合中文「語境」…在精確中追求精緻,這,就是編輯的任務了。

(抱歉,最近在讀小說《夕霧花園》,整個入戲太深無法自拔,簡直入魔了哈哈哈哈~~但我真心覺得拿庭園設計來比喻編輯這份工作,是頗貼切。)

《動手做深度強化學習》就是屬於不太需要擔心「擺放是否正確」,但要稍微花點時間「修剪枝葉、拔除花瓣」的例子。而我前一本編輯的、也是由專業人士翻譯的VMware vSAN 6.7 U1 Deep Dive 中文版,也是類似的情況,讓我深深體會到,遇到譯者專精且熟悉的主題,確實能幫編輯省下不少查證/查資料的時間呢!

而我之所以花時間和心力細細修剪,就是想要呈現「編輯主觀認定」最適合讀者閱讀的「景緻」。修著剪著,倒也「整理」出了一點樂趣和心得,特別針對幾章的特色(及主觀認定的優缺點),跟各位分享: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2019年書單:《領域驅動設計:軟體核心複雜度的解決方法》

領域驅動設計:軟體核心複雜度的解決方法
Domain-Driven Design: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
出版社:博碩文化
作者:Eric Evans
翻譯:趙俐、盛海艷、劉霞
審校:任發科
編譯:博碩文化
Goodreads的平均目前有4.14(算是很高分呢):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79133.Domain_Driven_Design

本篇落落長的閱讀心得在博客來有「濃縮版/精簡版」~X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1330

Image via goodreads


(以下page # 除非特別說明,都是繁體書的頁碼)

入行後第一本接手編輯的翻譯書終於出版了!也算是放下心中一塊大石頭。趁對這本書仍記憶深刻、尚有滿腹牢騷滿腔熱血之際,來寫一篇讀後心得,推薦給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吧!XDDD

本來是想開一個新的類別,像是「編輯感想」之類的,但仔細回想編輯這本書的過程,我不也是花了上百個小時「多次閱讀」簡體書、「反覆比對」英文書、甚至「再三校潤」繁體內文嗎?要比閱讀這本書的次數,我應該不會輸給任何一位在「領域驅動設計」耕耘多年的軟體開發人員,雖然我並沒有因此就學會寫程式或成為程式設計高手~XDDD

所以我還是決定將這篇文章歸類為「閱讀心得」、「推薦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