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浪漫魔幻的電腦書編輯。
閱讀&電影心得,心情雜記,小說創作,手作天然石飾品…。

黑心湖。the black lake 臉書專頁(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ixinhu
Ellen塔羅牌與仁倫動中禪:https://ellentarot.blogspot.tw/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那些年的生日雜感。

回顧舊網誌,讀了幾篇這幾年生日時寫的文章,回憶一時湧上心頭,甜甜澀澀的。

分享兩篇舊時拙作:2010年和2011年的生日感言?…其實比較偏向日記和雜感啦~大三和大四的時候,最容易感覺困惑,徘徊在就業還有攻讀研究所之間,在台灣和美國兩地游移,結婚,還是不結婚?…這些困擾和心結如今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困擾和心結…(人類就是這麼有完沒完的生物…)

沒什麼日子是比生日更適合緬懷青春的。

-國鳳 Oct 30, 2014


XXXXX
XXXXX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2014年書單:《貝納德的墮落(Harvest)》,《鐵山之家(Iron House)》

圖片來源:春天出版網路書店


《貝納德的墮落(Harvest)》 評分:75/100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作者:泰絲.格里森
譯者:陳宗琛


「想像一下那是什麼滋味。」他說:「想像一下,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斷氣,那會是什麼樣的滋味。雖然你富可敵國,可是你的孩子卻必須跟別人一起排隊等候心臟捐贈,而那些排在前面的人,有些可能是酒鬼,有些可能是毒蟲,有些可能是智能不足的殘障。有些人一輩子好吃懶做,卻還是能夠享受同樣的福利。」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然後壓低了聲音說:「想像一下。」
-摘自《貝納德的墮落(Harvest)》第465


Tess Gerritsen的書絕對是毒品。史帝芬.金也說呢:「假如你從來沒看過格里森的小說,那麼,當你決定買下第一本的時候,最好把電費也算進去,因為,一旦你翻開它,沒到天亮你是停不下來的......


繼閱讀《喀邁拉空間(Gravity》而感到不可自拔後,因緣際會,我又買了《貝納德的墮落》來看(某日路過便利商店買飲料,看到雜誌架上閃閃發光的再版79標籤,怎能錯過?)

Harvest這書名的原意為「器官摘取」,或「器官移植」,是Tess Gerritsen在醫學驚悚題材這個領域的初試啼聲之作。中文書名取作《貝納德的墮落》,和《喀邁拉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中文書名本身也算是一種隱晦的劇透,讀者在讀完一整個故事後,再看書名,絕對會心一笑。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2014年書單:《哀傷紀》

圖片來源:文學城博客
周潤發和鍾楚紅主演的《秋天的童話》
(這是粵語片名,國語是《流氓大亨》)
這部電影總是能我聯想到鍾曉陽寫的《哀歌》。不過,除了都是描述「海外移民以及留學生身上發生的(愛情)故事」外,兩個故事其實一點相似處也沒有。《秋天的童話》走「開放式的圓滿(?)結局」,《哀歌》卻在字裡行間埋伏許多「悲劇暗示」,唯一的巧合大概就是《秋天的童話》裡的男主角跑過船,而《哀歌》裡的男主角熱愛海洋並選擇以海為生,僅此而已。(又,《秋天的童話》背景是紐約,《哀歌》則是舊金山~)
(國鳳按:以上這段文字介紹摘自國鳳於2011年5月23日發表在濫情者無名小站的電影推薦)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哀歌》曾經是一則我很喜愛的故事。這本書是我第一本自UC Davis圖書館東亞區借回家的書。那是2007年的秋末,在某個放課後的晌午,於書架間穿梭瀏覽時發現了1986年出版的《哀歌》。當時的動機大概只是想延續閱讀《停車暫借問》後的感動。《哀歌》在我心中,至今仍是一則很棒的故事,但也許是脫離留學生生活後的環境變遷,帶來了心態與情感上的改變,每一次重讀,心中的波瀾已不如第一次閱讀時那般強烈,更驚覺自己再也無法揣摩少女那多愁善感的心意。彼時星星海浪,此時油鹽醋糖。彼時無法參透城牆外的殘酷,此時窺探城內,卻只剩不解與惆悵。

2014年的《哀傷書》,是《哀歌》的前傳,也是《哀歌》的後續。是中年人回首往事的喟嘆,也是對生活、甚至生命本身的省思。《哀歌》的結局帶來了死亡的陰影,而《哀傷書》則是完全被死亡壟罩。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014書單:《 致命演化》,《 松林異境:淪陷》,《松林異境:最後小鎮》

國鳳2014年10月14日補充:
讀完《致命演化》和《松林異境》三部曲後,再來看泛科學的這篇文章,
特別有感觸~
<孤獨喬治的樹蛙版本:全世界僅存一隻的雷伯氏樹蛙>

那麼,讀《致命演化》的時候,可以將大地之母蓋婭想像成茱麗亞羅勃茲,
將(失控且具有威脅性的)雨林想像成凱文史貝西(!)
<如果雨林會說話,祂的聲音像是凱文史貝西>

Mario Sanchez Nevado – http://www.aegis-strife.net
Image via 


這三本書是在這兩天內讀完的。國慶假期的讀書主題是世界末日,莞爾吧!我看書的速度一向很快,給我一個飽餐後百般慵懶的晌午,或是一個精神特好的深夜,天時地利與心境(心靜)合拍,速讀而非細嚼慢嚥的話,一天兩本絕對不成問題。但因為好吃而狼吞虎嚥的特殊情況通常僅限劇情緊湊的科幻或驚悚小說。要是遇到人名眾多世界架空的奇幻磚頭書,或是像《純真年代》和《惡女心計》這類滿是戲劇性的文學作品,通常是「放涼再吃比趁熱燙嘴來得更美味」。

依喜愛與驚艷程度,排序與評分如下:

致命演化 70/100
松林異境:淪陷》85/100
《松林異境:最後小鎮》70/100


以下有雷,慎入慎入!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行至岔路



十幾歲的時候,年少不懂事,凡事喜歡靠想像,卻對付諸行動保持抗性(這個缺點到現在依然存在)。因為數個如今已不復記憶的原因,少女時期的我特別嚮往台北,幾乎到了一種「迷信」和「迷戀」的程度。時時刻刻幻想著,那二十出頭的自己,以文青之姿在台北唸書、工作、生活、玩樂…(大概就是肥妹版的程又青哈哈)

一邊做白日夢,然後一邊厭惡當下這個被困在美國高中教室裡當自閉兒的自己:這腳歪一邊的書桌!這貼滿鬼畫符海報的教室!一群像獼猴狒狒一樣聒噪的幼稚同學!這題目有讀沒有懂的美蘇冷戰申論題!這彆腳得不知如何下筆的英文!

無聲的幻想,是彼時心懷憤怒與自卑的少女唯一的避風港。

這種無時無刻在腦海裡上演的「台北版慾望城市劇碼」在高中時期尤其嚴重,在升上大二後,心態才逐漸改變:我有幸能在Davis這超適合養老的小鎮度過四年的悠閒歲月,在自己有興趣的主修科目打滾整整三年(第一年的通識課雖然痛苦,成績也慘不忍睹,但也不是毫無收穫),亦結識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同儕和師長…

接著在Cupertino工作一年多,對我或多或少也有影響,培養專業與語言能力上的自信,亦加深我對suburban生活的嚮往。情感轉移、目標改變後,對類似台北這樣的大都會卻日漸排斥。我將這種轉變解釋為「見笑轉生氣」,大概就是鄙視小時候那充滿虛榮心的自己,類似這種感覺吧。或許該說,我已經不需要「到台北唸書工作」這個夢想來支撐自己了(利用完了就始亂終棄,這樣對嗎?!)。

偶爾,我還是會感受到不由自主的憤怒,以及隨之而來的無力感,但至少已經不再自卑了。

回到台灣後,一心就想留在高雄提早過養老生活,也確實過了近一年半的米蟲生活…到底是真心不喜歡緊湊的都市節奏呢,還是又落入自命清高的圈套,想要特立獨行,不願順應潮流?君不見有多少高雄人離鄉背井討生活?台北到底哪裡好,這麼多人前仆後繼要擠進去?始終站在城牆外頭冷嘲熱諷,說真的,我也沒認真釐清過自己的心態,搞不好一直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也說不定啊!(仔細檢視,這也是一種變質的虛榮心作祟…)

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台北之於我,已演化成一個吃喝玩樂兼探望公婆的觀光地點,久久造訪一次,來匆匆去也匆匆,凡事僅接觸到表面,也不打算費心了解…

每一次走出台北車站,都像是走進移動迷宮裡。

每一次進城,都要假裝自己是初次蒞臨。

在台北的每一天,我就是異鄉人。

台北啊台北,只是遠古時代一個少女過度美化的夢罷了。

(在高雄好快樂啊~)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命運之神如今來個回馬槍。一切看似將成定局,其實充滿變數。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註)

總之,我滿二十七歲的那一天,十月的尾聲,群魔亂舞的萬聖夜,我應該就會知道答案了。

-國鳳  October 4, 2014


註: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http://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173536

2007年選擇大學的時候,2011年申請研究所的時候,都想到了這首詩。這真是一首每逢岔路口都要想起的詩。